落地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大唐皇帝李治 > 大唐皇帝李治第31部分阅读

大唐皇帝李治第31部分阅读

    突时,宫中女人往往也许是最好的调和对象,特别是像本宫这种掌握大全的后宫女子,更是调和矛盾最大的筹码!不知道当那一天来临时候,陛下用什么调和冲突呢!”

    吐出一口气,李治对武媚娘的话深以为然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啊,武媚娘的话,已经涉及到政治肮脏的一面,可以理解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中原作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,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,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政治权利的巩固加强为中心,而不是开疆拓土。

    因为中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天然雄厚的农业经济基础,所以君王的着眼点从来不是生存问题。

    于是乎,围绕君王身边的政治斗争,成为中原王朝一直以来最主要的矛盾来源。

    权力是男人最好的外衣,权力的滋味也是最诱惑人的,但中原千年的文化传统,却又直接规定了,所有的权利都属于君王,君权神授。

    于是君臣之间每每又上演了一出出可歌可泣的“英雄”史诗。

    宦官其实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政治体系,而且其权利完全出于君王,君王随时有收回的能力,所以只要不是傻子,基本上构不成灭国的威胁。

    用宦官作为权利斗争的第三方,同时作为君臣之间缓和的棋子,是君王一招非常高明的手段,利用宦官杀死臣子,再将宦官推出去做弃子而妥协,缓和臣子的冲突,这种高超的政治手段一支延续到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。

    李治从来谈不上多么信任手下所有的臣子,这可能和他来自于后世有关。

    无所谓忠诚,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还不够高,后世,这可是被很多实用主义者奉为至理名言。

    这也是李治一直不明白,南宋亡后,那十万儒生,没事跳崖干什么,殉国?

    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,李治佩服,但却绝不认同,佩服他们爱国之心,也佩服他们真敢跳啊,但却谈不上认同。

    当臣子的家族和皇族冲突的时候,任何人都难以保持自己忠诚的立场,褚遂良就是这样的人,家国天下,家,是人立身之本,有几人能为国弃家,至少李治很那做到。

    忠孝不能两全啊。

    如今大唐那些操蛋的世家,不就是例子吗,当手下臣子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的时候,忠诚什么的都是浮云,淡薄随风了。

    不过,也要限制限制这些宦官,小兄弟没了,性情变态也可以了解了,而且唐中期以后,这些宦官可是把一个个皇帝三天两头杀了换,换了杀,不亦乐乎啊。

    说到这,倒要学学慈禧老婆娘了,虽然那老娘们不是个东西,但却也有个优点。

    无论是安德海,还是李莲英,在宫中嚣张跋扈,但在外面却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力,慈禧能很好的将宦官的势力,控制在宫中,充分的将家奴和挡风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,那安德海不就是这样悲剧的吗?

    坐在玉撵上,胡思乱想着,转眼间,就到了太极殿。

    “陛下,到地儿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是吗?”李治一愣神,再看时,果然。

    抬玉撵的壮硕中官放下玉撵,李治迈步而出,后面跟着的是大内御前侍卫总管归海一刀,和大太监小桂子。

    一个忠憨粗壮,一个j猾似鬼,颇有《康熙微服私访》中的法印和三德子的味道。

    “走,上朝”

    李治吐出一口气,严肃自己的面皮,一股王霸之气,油然而生,做皇帝,就是要威严神秘,要不然,迟早被人灭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”

    “众爱卿平身吧。”

    “谢陛下”

    李治有点无奈,礼多,也会很麻烦的。

    其实这就有点得意卖乖了,如果这些大臣礼少了,估计以小李同学的心眼,绝对会给这些大臣穿小鞋的。

    “有事早奏,无事退朝。”

    又到了小桂子吆喝的时候了,果然一阵尖亮的声音后,就连昏昏欲睡的李治都来了精神,妈的,和野猫叫的一样,挺吓人的。

    众臣一人出班,道:“秉陛下,东瀛倭国遣唐使犬上御田锹求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李治这会儿的精神是彻底来了,直起身,往前倾了倾,盯着鸿胪寺卿唐俭,问道:“唐俭,老唐,你再说一遍,是谁求见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是东瀛倭国遣唐使犬上御田锹求见。”唐俭有点无奈这位新皇对自己的新称呼,其它的大臣都是掩嘴失笑,这位陛下的性情,较之先皇还要豪放,甚至大不敬的说,有点惫懒,但却有一股很让人着迷的魅力。

    得到了满意的答案,李治微微的眯起眼,勾起了一抹邪笑,很是灿烂,还不断发出“嘿嘿”的笑声。

    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李靖、李绩等人面面相觑,不明所以,但服侍李治长大的小桂子和做了李治十几年爪牙鹰犬的归海一刀,可是明白,自家主子爷这样的微笑是生气了。

    这是要算计啊!

    而且是怎么阴怎么干,小桂子和归海一刀站在御阶前面左右,相互对视一眼,一脸兴奋,看来这两货也被李治玷污了纯洁的心灵。

    “遣唐使吗?朕就不见了。让高表仁却接见吧。”李治笑了,笑的很邪恶。

    众臣此时却是明白了自家陛下的意思,这是不待见这东瀛小矮人啊。

    高表仁是谁?大唐第一民族分子是也。

    昔年东瀛第一次派出的遣唐使团,也是由正使犬上御田锹率领,贞观五年抵达唐朝首都长安,唐太宗接见了使团成员,并于第二年派新州刺史高表仁为使臣护送回日本并进行回访。

    而得知天朝上国来使回访的消息,当时日本的舒明天皇非常重视,马上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团,率三十二只国内最大的船,在难波津欢迎高表仁的到来。

    然而,这位高老大登岸后,却让舒明天皇下御座,面北跪倒接受唐使国书,牛逼的不行了。

    人家舒明怎么说也是一天皇啊,自然无法接受这个要求。

    于是乎双方相持不下,这个高老大脾气也倔,你不跪是吧?

    李世民的国书往怀里一揣,哥闪了,老子还不伺候了,立刻回国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回国后高老大被李世民批评了,不仅被罢免了官职,而且被罚没两年俸禄,说他“无绥远才”。

    但是李治却很是欣赏,一登基,就把他官复原职了,后来一次谈话,发现这位脾气火爆的高老大,可比李治这位自诩是愤青的人愤青多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说到,大业年间,东瀛的国书时,更是差点朝李治吼了起来。

    那是大业三年,礼官小野妹子奉日本第一位女皇,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之命出使隋朝,恢复了已经中断一百多年的中日往来。

    而“日出处天子敬白日没处天子书”就是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写给隋炀帝的国书里的第一句话,意思类似于“日出之地国家的皇帝向日落之地国家的皇帝问候”。

    本来好大喜功的雄霸之主隋炀帝,还是很高兴,有外夷朝拜自己,自己这个万国天子,还是蛮有面子的。

    便下令设下豪华铺张的盛宴欢迎使者,以显示泱泱大国的非同凡响。

    不料,却因为这份国书而惹得杨广大动肝火。

    与自己平起平坐?这是推古女皇时代外交的第一个变化。

    但是,杨老大自是不爽的,就要断掉和东瀛的往来!

    当时的使者还算聪明,赶紧说:日人不谙汉文,词不达意,祈谅。

    才算了事,不过由此也可看出日本那颗不甘寂寞的心,和对中原王朝的野心,可从来不弱于北方那些游牧民族,而因为地处海外,不收中原皇朝重视,威胁更大。

    昔年八年抗日,如果日本一开始实施当年满清入关的政策,打一批,杀一批,拉一批,说不得当时中国就悲剧了。

    但天佑中华,这小日本一上岸就忘乎所以了,“三光政策”,注定只能引起国人的反抗。

    既然天赐这么一个机会,李治肯定会好好招待这个日本使者,好好招待东瀛小鬼子们的。

    话说,辩机也回来了,自己也应该见见人家了,当年自己把人家忽悠去,这几年也该安慰一下他寂寞的心了,嗯,顺便将小日本的气候、势力、地形的信息弄到手。

    这才是最关键的,自己可不能重蹈昔年蒙古大军的“神风”悲剧。

    “好了好了,这件事,就说到这儿吧。”

    李治很有点不耐烦,对朕不满,难道丫的想当汉j?算了,不知者不为过也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为小鬼子们默哀吧,李治同学要愤青了。推荐、收藏、打赏,急求啊。

    第二十章 犬上御田锹最近有点烦

    自从进入大唐后,犬上御田锹的心中就感觉疑惑的很,以往,每次来的时候,都是好吃好喝的款待着,但此次接待自己的那些大唐那些鸿胪寺卿们,看自己的眼神却很是诡异,好似看贼一般,老远的躲着自己,当自己是扫把星一般,让犬上御田锹灿烂的笑容都僵硬了许多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虽说是被人当贼似的防着,但犬上御田锹心机深沉,没有丝毫动怒的痕迹。

    况且,事隔多年,再次踏上这片让他心醉的土地,犬上御田锹也是兴致昂然。

    这不看不知道,一看,着实让犬上御田锹心中不是个滋味。

    对比家国京都市面上的萧索,整个长安就像是煮沸的开水,那热闹的气象熏的人眼睛都睁不开。

    大街小巷,酒肆茶馆,不仅有唐人,还有来自西方的大食、吐蕃,甚至更遥远的罗马人。

    长安城里的每一样事物在犬上御田锹眼中,都是那么的令人激动,却也令人感到心中复杂难明。

    面对每一个与自己接触的大唐人,犬上御田锹总是不分贵贱,表现出一副惊为天人的模样。

    动不动就惊叹“这是该跪着欣赏的艺术”“堪称天下第一的建筑”

    这种夸张的赞美,正迎合了唐人好大喜功的脾胃。

    在长安,无论是达官贵人,还是平民百姓,对这群来自东瀛的“萝卜头”,总是欣赏有加的,东瀛倭国的遣唐使,俨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知书达理的模范,当然这是和其它藩夷想比。

    然而大唐之人却不知晓,在这一张张谦卑的笑容背后,犬上御田锹一行人内心中,又怀揣着怎样复杂的心理。

    当他们在赞叹长安的富庶繁华,欣欣向荣之时,内心又是怎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。

    七年前,高表仁奉大唐前任皇帝李世民之命回访东瀛之时,虽说与天皇闹得不欢而散,但他带来的商队却留在了东瀛。

    据说这只大型的商队,是大唐最受皇帝陛下喜爱的九皇子的,对于倭国人来说,这是巴结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对于商队提出的通商事宜,天皇和圣德太子都是欣然接受的,他们可指望自己能够从中学习到大唐先进的文化呢。

    但,事实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美好。

    大批的廉价的棉布、茶叶以及身受大名们喜爱的丝绸、瓷器,还有贵族们热衷的各种大唐千奇百怪的工艺品,倾销在东瀛市场上。

    由于这些生丝、茶叶、蚕种等原材料的大量出口,造成价格飞速上涨。

    在开港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猛涨了三倍多,至使东瀛的纺织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。

    而且大唐输入的商品还影响到东瀛物价,向来稻米充裕的倭国短短几年。米价竟也翻涨了四倍多。

    与原材料大量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以麻、毛纺织品为主的大量大唐商品充斥日本市场。

    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手工作坊无法与之竞争,纷纷倒闭,劳动者大量失业,黄金白银大量外流,使得刚刚才露出萌芽的倭国市场一片混乱。

    连锁之下,进一步导致包括米、麦、盐等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物价持续上涨。

    手工作坊倒闭、物价飞涨,生活的日渐困难使得倭国的不少农民、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沦为了流民。

    这些在倭国市镇、乡野,日益增多的流民,俨然成了一股不安定的暗流时刻威胁着天皇和大名的统治。

    等天皇和圣德太子反应过来的时候,但已晚了。

    仅仅二年的时间,东瀛原本农户的产品,现如今已经很难出现在东瀛市场上,而原来廉价的大唐棉布、茶叶,如今却好似雨后的竹笋一般,节节高。

    整个东瀛的市场被大唐商人,尤其是其中的天下会,接手控制了,而那些大名们却还执迷不悟,维护那些大唐商人们。

    甚至不惜发动名下大量的农民、奴隶去挖矿山,为他们自己奢华的生活提供金钱,也为中原大唐贡献大量的白银。

    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啊,习惯了精美丝绸,芬芳的香水,再让他们穿上普通的裘衣,却是难如当天啊。

    如今置身长安城,犬上御田锹心都快揪在一起了。

    与倭国内忧外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夜幕降临,天空渐渐变暗,皎洁的月亮,隐隐约约地露出半个脑袋,还不时地躲进云雾的怀抱之中。

    天空由淡蓝变成了暗紫,天黑了,月亮在闪烁着她那美丽的光芒。不像太阳那么火热,也不像天空那么湛蓝……

    但如今这般的文静、轻柔的月光,却让犬上御田锹感不到一丝温馨

    故国都城,藤原京此时恐怕一片令人心慌的黑暗吧,民众百姓们都睡了,倒是那些贵族还在用着大唐颤的透着芬芳之气的奢侈的鱼烛,放声高歌吧。

    而眼前的长安,犬上御田锹摇了摇头,随行的要员们,心中也是一片黯然,最初的兴奋也消失殆尽了。

    看着繁华似锦、灯红酒绿的长安城,再联想到本国家乡的悲惨情景,相信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都会在心中蹦发出无尽的愤恨。

    然而犬上御田锹的倭国遣唐使们,却以另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,将这股怨恨化做了一种另人不寒而栗的意念。

    这种意念让他们能将心中的恨意,极其自然地掩藏在谦卑的笑容之下,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执着的匍匐在大唐的脚下。

    惟有在夜深人静,无人留意之时,他们才会在黑暗处,流露出一丝对中原王朝的恨意和贪婪。

    其实从客观的角度看,这些倭人,也算是很可敬的,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,委曲求全。

    但民族和民族的仇恨之间,本就是没有什么对与错,每个人都有他爱恨情仇的理由,有着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执着,但可恨的,恐怕是那些心向外族的人吧。

    而此刻在松鹤楼红梅居的厢房内,应着烛光,这些倭国特使们却在低声交流着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第一更送上,晚了,请原谅,支持小妖,收藏、推荐,谢谢了各位。

    第二十一章 小国崛起,也不容易啊

    “惠日君,你们今天拜访了城外的大唐皇家军校,如何?”

    站在松鹤楼二楼的窗户边,背负着手,看着楼下往来的大唐百姓们脸上那幸福的欢笑声,没一声,都听的犬上御田锹一颗心不停的抽搐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沉默了一会儿,作为这次遣唐副使,惠日眼神中闪烁不定,良久平抑了心中的波动,才苦声道。

    “犬上君,你今天没能随我们一起去,却是着实可惜了。虽然,如今的大唐皇家军校还没有彻底竣工,但已经建成的‘水木清华’藏,较之藤原京最高的议政大殿还要雄伟华美数十倍。其中更是包揽了东西方各国的典籍,古今著作孤本,让人眼花缭乱。若是能留在这里学习上几年,惠日此生是真的无憾了,只可惜,现在我们竟不被允许借阅。”

    听了惠日君的话,犬上御田锹的眼神寒光一闪,随后恢复平常,心头却也露出一丝苦涩的味道。

    “惠日君,还有诸位,这一路看来,犬上心头是既恨且哀啊。

    惠日君口中的大唐皇家军校,固然令人叹服,但真正让犬上心中苦涩的是大唐的通商码头港口。

    我已多年没有踏上中原的土地了,一切也都出乎我的预料。仅仅才十来年,大唐竟发展如斯。

    那括州港口乃本君平生所见过的最大的运河码头,港口上堆积如山的盐堆,远远望去就像富士山的积雪一般洁白纯净。另一边则是堆满了刺人眼球的七彩绫罗绸缎。

    还有从各地运来的各色蔬菜水果,美轮美奂的衣物、工艺品。

    河面上的商船夜市往来川流不息,每一艘都不在我倭国来使之船之下。

    而且听一个叫做吕清的商人说,那些盐和蔬果都是要运往北方草原的,然后船队再从上游的山地运来各种矿产和来自草原的羊毛。

    但但就是这样的码头商港,在大唐却是排不上名号的,据说最繁华的南方广州番禺港,要比这括州港大上数十倍。

    唉,真不愧是天朝上国,不但物博,疆域更是广阔得望不到边际啊。

    这次我们带来的,准备向大唐皇帝陛下敬献的一张白鹿皮、三张弓、八十枝箭,现如今,即使是以本君的面皮,也有点拿不出手了。”

    犬上御田锹说到这里,啧了啧嘴,苦的,却再也说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而厢房内一干遣唐使臣们,眼中随着犬上御田锹的诉说,和一路来的见闻,不由的流露出了贪婪和惊慕之色。

    如此丰厚的物资同时出现在一个码头,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,而且就这样的码头,还是排不上名号的。

    这中原大陆的富庶与文明,让这些游历学习的东瀛倭国之人,又是仰慕又是嫉妒。

    而眼前这几人中,有三人更是从一开始就报着极其明确的目标。

    这其中有东瀛大族苏我家的苏我入鹿,藤原京皇商三井雄一以及藤原京名士佐藤仁康。

    在此三人之中,以苏我入鹿出身最为高贵。

    这苏我氏是日本从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,代代都出大臣的大氏族。

    其中的苏我稻目、苏我马子、苏我虾夷,都在相当长时期里控制了日本的政局和天皇的废立。

    而随着苏我马子过世,苏我虾夷继任大臣。

    很巧的是,李治出世的时候,日本的第一代女皇推古天皇驾崩,皇嗣未立。

    于是乎,苏我虾夷很想自己定嗣位,又怕群臣不服,倒向圣德太子。

    于是苏我虾夷捏造遗诏,拥戴田村皇子为皇,是为舒明,新皇对苏我虾夷那是感激涕零,言听计从啊。

    如今的苏我氏,在东瀛倭国气焰万丈,大兴土木,征徭役、筑私宅、修陵寝,出入招摇过市,排场不亚于天皇。

    苏我虾夷继任大臣后,儿子苏我入鹿掌握国政,称“代理大臣”。

    而苏我虾夷甚至私自将紫冠授予入鹿,按照圣德太子制定的《冠位十二阶》,冠紫者乃一品大德。

    这种授权只有是天皇,这苏我虾夷明显是光明正大的僭越皇权,横霸于世之姿,由此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所以说,眼前的年轻人苏我入鹿在东瀛的地位,可谓是两人之下,万人之上,只在其父亲苏我虾夷和天皇之下,尊贵至极。

    而另一位三井雄一,虽是商贾,然则如今的东瀛,被大唐操控经济,倭国商人,特别是拥有巨额财富,对财政有巨大贡献的商人,在整个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,甚至都有点“商人挟诸侯以令天下”的味道在里面了。

    不过,使团中真正负责商务洽谈的还是苏我入鹿,没办法,苏我入鹿的地位实在太高了,即使三井雄一是大商,也不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相比其他二人,佐藤仁康最是潇洒。

    作为倭国京都藤原京少数几个研究汉学的学者,佐藤仁康早年一直是笃信孟子学的,不过这些天的接触,让他心中对于汉学又有些新认识了。

    此刻,听了犬上御田锹的话,不由跃跃欲试地向一旁的三井,问道:“三井君,听说你的船队去过大唐的东都洛阳,且不知那里又如何?”

    佐藤仁康话一出,一直闭目不语的苏我入鹿,也睁开了眼,众人一起看向了三井雄一。

    “那里啊”三井雄一尝了尝杯中的美酒,好像在回忆,良久才道:

    “那里是我见过最繁华的城市,一百个藤原京也抵不上一个洛阳,那里是大唐的商业之都,全国所有的商人每年都会在那里开各种各样的商会,听说大唐最大的商会天下会的总部,就设在洛阳。

    洛阳没有长安这么多的高官贵人,南来北往的商客是那里的主流,是我们商人最为梦想钟爱的圣地。

    其实啊,如今大唐的南方城市也是很繁荣的。

    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在长安、洛阳这样北方城池,处处透着豪爽的朝气,不像南方那些世家,生活糜烂,而且很难和他们打交道。

    他们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倭人,或者说是对所有非汉人的民族,都是瞧不起的。

    虽然北方的汉人也有很多看不起我们东瀛商客的人,但一般不会表现出来,但那些南方世家却不。

    他们表面上谦逊待人,但骨子里却藏着东方世家特有的桀骜不驯,那种骄傲让他们从来不会隐藏对我们东瀛商客的蔑视。

    但说来可笑,即使是他们讨厌、厌恶、讥讽我们,那些世家子依然能够表现出卓然不群的大家气度。

    隐隐间竟让人觉得,好似我们真的是不知礼仪的蛮人。

    不过,说实话,南方唐人的脂粉气太重了,没有北方唐人那么剽悍英武,同样也比不上我们东瀛武士。”

    三井雄一晃了晃杯中的大唐名酒“五粮液”,幽幽地说道,一脸的平静,但说话时不经意间握杯子的手却偶尔间青筋绽露。

    “是啊,似乎从古至今,一直是北方的汉人打败南方的汉人,最后称雄天下。”佐藤仁康忍不住插嘴道。

    “但不管怎么样,北方的汉人也是汉人,不是吗?总归不是我们东瀛人吧。”三井雄一不以为然的道。

    三井雄一的话,让众人沉默了下来,佐藤仁康也是一脸唏嘘。

    虽然喜欢孟子学,但和许多倭人一样,佐藤仁康在心目中还是更倾向于匈奴、突厥那等强者。

    因为在许多时候倭人心目中中原王朝是强大无比的,而能打败这样的民族,是值得瞻仰的。

    “依本君看,大唐之所以能够如此兴旺富庶,是因为他们有发达的先进技术,能织成美轮美奂的丝绸,能酿出清醇的美酒,能造出最大的战船,相比之下,还没有拥有完整制度的东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”

    这是苏我入鹿说的第一句话,却是直指大唐兴旺的核心。

    不同于后世的日本人,苏我入鹿和东瀛倭国许多年轻贵族一样,对拥有强势武力的大唐军队充满着敬意与憧憬。

    想像着有朝一日东瀛的武士也能拥有那样的力量,但他却比一般人看的远,知道东瀛和大唐的差距,不是一代、几代人能够弥补上的。

    “苏我君说的对。我以前以为孟子学已是中原学术的最高境界了。

    而今看来中原的学问是浩大精神啊。不可否认,中原的学问和西方那些大食人的伊斯兰学有共通之处,但中原的的学问却更为严谨。”佐藤仁康也点头附和道。

    大唐近年来的通商,不可避免的将许多现阶段大唐能够接受的跨时代知识,传播到东瀛去了。

    “不错,大唐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他们两任皇帝都崇尚实学,虽然那太宗皇帝最后服食丹药而死,但在世之时,却不曾做出秦始皇那种荒唐之举。

    而今困扰东瀛的正是佛释乱神,惑世诬民的种种旧俗陋习!如果不早日废黜,将民众从释家的鼓惑幻想中解脱出来。那东瀛永远也别想强大起来,永远愚昧懦弱下去,东瀛的百姓永远不能够像大唐百姓一样,穿上丝绸,露出如此的笑容。”苏我入鹿豁然起身,愤然的指着窗外热闹的闹市道。

    “苏我君说的极是,我东瀛倭国虽然屡屡派遣唐使向中原学习,也曾不止一次引入中原的儒学。但没有一个人能正真掌握唐人的本领。却只带回了佛释之类使人消极颓废的夷学。

    因此当务之急应该重拾我倭国的武道精神,并认真向唐人学习经营技术之道。如此重任也只有苏我君能够承担了。”佐藤仁康拍掌赞道,语重心长的对苏我入鹿道。

    作为苏我家的继承人,不少人眼中的贤明之主,他此次隐瞒身份来大唐,就是想切身考察一下中原天朝的实力,而且话中也有对那在东瀛很受欢迎的辩机的不满。

    “诸位还请放心,入鹿必百倍努力。当然,这还要靠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才行。”苏我入鹿猛然点头道。

    现在的苏我入鹿虽还未继承家业,但作为一个未来权倾天下的重臣,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国家,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,也不管他心里如何作想,他都需要向大唐学习。

    说到这,苏我入鹿不由的转头向三井雄一询问道:“三井君,大唐的皇帝陛下同意见我们了吗?”

    “苏我君,看来会晤的事还会拖几天,而且情况不是很好,大唐的皇帝派来了高表仁。”三井雄一说到这里,浓浓的眉毛皱成一条线,神色凝重的能滴出水来。

    好像想起什么了,紧接着三井雄一对苏我入鹿沉声嘱咐道:“苏我君,不知为何,自从如今这位新皇登基后,现在的唐人也不比从前了,他们对所有的遣唐使都提防得很厉害。

    所谓的学习,如今看来似乎也成了个冠冕堂皇的幌子,只是借阅一本书籍而已,竟然也被拒绝,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。

    如果说以前的大唐总是在做赔本买卖的话,那么现在的唐人开始精明了,已经不会无缘无故的给我们好处了。”

    虽然以苏我入鹿的身份根本不必正眼瞧三井雄一一眼,但这位东瀛倭国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第一贵公子,却还是极为恭敬的向对方深鞠了一躬道:“三井君的忠告,入鹿谨记。”

    眼见苏我入鹿如此深明大义,佐藤仁康也是颔首道:“我们这次是肩负任务而来,哪怕是唐人再瞧不起我等,我们却也不能像高句丽人那样流露出不满之情。

    唐人如今虽好利,但汉人的心肠一贯是很软的。

    汉人不是有句古话吗,叫‘伸手不打笑脸人’,他们孔圣人的《论语》第一句话也是‘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’,只要我们谦卑与顺从,总会有机会博取他们信任的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佐藤仁康也不由的将目光转向了窗外,看着夜市中的繁华和唐人眉宇间的笑意,那是东瀛倭人所没有的,就为了这个,再苦也认了。

    一种难以言喻的屈辱感始终萦绕在众人的心头。

    再遥想这几日的所见所闻,三井雄一不由长叹一声道:“真怀念大唐前任皇帝在位之时啊。如今大唐的新皇登基,十五岁的娃娃,怎会如此小气,也胡闹的紧。这义秉《春秋》,性继《中庸》的华夏上国,何以堕落至此焉!”

    三井雄一叹完后,就连苏我入鹿也是心头一滞,沉闷不语。

    “但愿,辩机的承诺,不是骗我们,否则,我们只有用兵驱逐大唐在东瀛的商人了,到时候,免不了和大唐一战。”犬上御田锹喃喃的低语声,却让所有的人都是心头大震。

    一个小国想要崛起,太难了,真是太难了啊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第二更,求推荐收藏,支持小妖,谢谢各位大唐的兄弟了。

    第二十二章 史上最彪悍的外交官,高表仁

    作为如今大唐新鲜出炉的礼部侍郎,高表仁最近可谓是春风得意,就连走路都是如风一般,风风火火,飘飘悠悠的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整个大唐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新皇对高表仁的欣赏,而这一切都源于昔年高表仁在东瀛倭国的强硬态度,这就不得不让低下的人开始琢磨帝心了。

    那犬上御田锹们所遇到的待遇,也就可以解释了。

    而新官上任的高表仁第一件事就是接待这东瀛倭国的遣唐使,对于高表仁来说,这可是老对手,也是老冤家。

    这些年来,赋闲在家的高表仁不敢去怨愤李世民,那一肚子火如今可就准备全部烧在这东瀛遣唐使们身上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知道这位年轻的小陛下对这些东瀛蛮子很是不爽,这就更让高表仁底气足足了,有皇帝撑腰的感觉,就是爽。

    悠闲的骑在马上,好似奥运会盛装舞步般,不急不慢的赶往鸿胪寺东瀛遣唐使的驻地,坐在马上,高表仁回想过往,却也心头感慨连连。

    话说这高表仁,乃隋朝重臣高颎第三子。

    这高颎,可是有隋以来的重臣,文帝时是尚书左仆射,执掌朝政,首席宰相啊,即使炀帝时,那也是太常卿,总理级别的。

    和房玄龄一样为相近二十年,不过这高颎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,好好的宰相,硬充御史,而且还没有认清杨广老大外表骄傲,内心更是雄霸的本质。

    不同场合大谈杨广荒滛侈靡,人家杨广本来纳宣华夫人就挺心虚的,这一下好了,捅了马蜂窝了,又加上这高颎和杨素关系莫逆,结果理所当然的悲剧了。

    所幸杨老大难得手上留情,没有彻底团灭高家,让高老头几个儿子徙边去了。

    而那时的高表仁,尚年幼,不过凭借自己大隋知名二世祖的身份,却也混了个渤海郡公的头衔,被迁徙至了蜀郡。

    后来,隋被唐代,高表仁左迁为新州刺史,也算守的云开见月明了。

    李治四岁时,也就是“李宫霸”之名扬威大明宫之时,高表仁此时却正好奉命持节出使日本,结果一生第二次挫折降临了。

    民族使命感很强烈的高表仁,因与天皇争礼,闹了矛盾,所幸不宣朝命,直接回来了,之后被李世民狠狠的罚了,让他回家卖红薯去了。

    本来以李世民的性情,非是大错,是不会罚的如此之重的,而史官也是一笔带过,仅仅说他“无绥远才”,也就是没有大局观,一切看似都很轻描淡写的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当初为了让天皇面北而跪,接李世民的圣旨,高表仁甚至直接和天皇当场互殴起来,掐的天皇是眼红脖子粗的,确实是大失礼仪了。

    这让一贯爱好面子的李世民收不了了,很是难堪,觉得丢了面子,男人最重要的有时候就是面子,为了面子都敢拼命的,所以一怒之下,哪来的回哪去吧。

    哪怕当时李治想为他说两句好话的念头,也放弃了,这丫的,实在太彪悍了,极品啊。

    话说,如果后世的天朝外交官有这气势,被踢回家卖红薯那是肯定的,不过铁定会被被所有的网友评为“史上最彪悍的外交官”吧?

    从这一点上说,高表仁很有他老头高颎的牛脾气。

    不过,数年的布衣岁月,让高表仁倒是成熟了许多,即使如今被李治欣赏,脑袋也还算清楚,要是以前,估计尾巴早翘上天了。

    “大人,鸿胪寺到了。”身边的一个小官拔马上前恭声提醒道。

    高表仁身子一怔,从回忆中回过神来,点点头,抬头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“鸿胪寺”牌匾,红字黑底。

    这三个字也是出自李世民之手,铁笔银钩,倒是颇具沙场征战之气。

    一个人影出现在鸿胪寺前,高表仁一看,心中一惊,马上下马,大步上前,拱手惊讶道:“哎呀,真是愧煞高某了,有劳唐大人亲自迎接,何德何能,何德何能啊。”

    圆圆的脸,颇有喜相,八字胡说话时,一颤一颤的,未曾言语,就让人感觉大有亲和之意,这就是唐俭。

    有从龙之功,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,定襄大战的功臣之一,同时慧眼独具,一开始就站在李治一边,是大唐政堂上有名的“好好先生”。

    但却像一棵不动苍松,历经风雨仍旧屹立在大唐朝廷上,朝廷上下对这位声音和和气气的唐俭,都是大加好评的。

    同时作为李治的智囊团之一,也将是组建在即的大唐内阁七宰相之一,三朝元老。

    这一系列的头衔,确实也能让高表仁受宠若惊了。

    呵呵的就是一笑,唐俭上前拱手道:“非也非也,如今这大唐谁人不知,谁人不晓,高大人是陛下眼前的大红人,唐某就是架子再大,也不能唐突了高大人啊。”

    一听唐俭如此一说,性情耿直的高表仁脸就是一红,嘿嘿的笑了笑,头却摇的如拨浪鼓一般,“红人不敢当,这可不敢当,只不过以往年少轻狂做了一些无礼之事,可当不得陛下厚爱。”

    听的高表仁如此,唐俭也是哈哈大笑了起来,高?br 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