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大唐皇帝李治 > 大唐皇帝李治第32部分阅读

大唐皇帝李治第32部分阅读

    高表仁想起当初痛殴天皇,也是不由跟着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年轻时的荒唐事,却成为如今自豪的成本了,人生之事,却也离奇。

    唐俭笑意盎然的看着高表仁,嘴上却若有所指的凑趣道:“高大人这股赤子心怀可是陛下最欣赏的,可不能就此一去不复返啦。”

    愣了愣,高表仁会意的点了点头,给了唐俭一个善意的叫他放心的眼神。

    唐俭侧开身子,摆手做了个请,道:“高大人,入内吧,今儿个您可是主角。”

    高表仁听唐俭说的有趣,仰天哈哈大笑,朝唐俭再次拱手,大笑道:“既是这样,那高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。”哈哈大笑中,当先入内。

    唐俭微微一笑,也不在乎高表仁丝毫没有推辞,紧跟着入内。

    高表仁去找犬上御田锹的麻烦去了,而李治此时却是找辩机小和尚和玄奘老和尚,两个老和尚的趣了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长安城南凤栖畔,在山岚深浓的山顶上,气魄恢宏的庙宇盖得古色古香,庄严肃穆,大唐护国兴教寺就座落于此。

    远眺护国兴教寺,高踞于险峻突起的孤峰之上,与曲江隔江对峙,近看又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。

    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皆寂,惟闻钟磬音。

    拾级而上,晨游山寺,李治看到那幽静的竹林和清澈的水潭。

    这座古老的寺庙掩映在几棵苍劲的银杏树下。

    李治自进入院落后,但见游人寥寥,院内一派幽静、肃穆气氛,古木参天,松柏森森,秀竹郁郁,哪怕已是初冬时节,仍有一股青翠之气弥漫在空气中。

    寺庙周围,有九座富有色彩的山峦,像正在开屏的孔雀那艳丽迷人的尾巴,环抱着护国兴教寺。

    长长的一道红墙,墙内翠竹绿树中隐现出闪闪发光的塔尖,青山焕发、鸟儿欢唱,袅袅的钟磬声也是时隐时现。

    如此清幽的环境,却能使人顿去杂念,心中豁然开朗。

    李治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和尚喜欢出家,为什么那么多公主王爷的也没事出个家,这那是出家啊,这算是渡假消暑啊,私人顶级别墅住着。

    就这园林布置的,套用一句装逼的话,这叫天人合一啊。

    看着远处的禅门,就是自己这次行来的目的地了,那禅门中人,也是李治待会要见之人。

    面对这两人,李治却着实不知怎么处理,心一乱,这思维就不由的发散了出去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第一更,求收藏和推荐,打赏可以有吗?

    第二十三章 大唐绝唱“only you”

    说起这佛教经义,前世的李治是六窍皆通,就是一窍不通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然则,今世李治被孔颖达那老匹夫折磨了十来年,如今的李治,放在后世,也算是一国学大师了,这也是李治当初敢让《天下》诗集面试的原因,文学大盗做到俺这种境界的,照样也不心虚。

    然则,对于佛教,李治印象最深的却还是佛道之争和灭佛之举了,没办法,这种激烈血腥暴力的场面,李治想想就兴奋,怎会不记得呢。

    话说这佛教传自古印度,也就是天竺,这是人鬼都尽知的事。

    记得前世看过一部电视剧叫《乌龙闯情关》,上面却是意外的出现了一个大和尚,但关键的是,那主角刘病实乃汉武帝的曾孙,西汉的第十位皇帝,汉宣帝是也。

    这却是编剧错了,抑或者这位大和尚是打酱油的路过?

    因为真正的佛教东传,事实上是在东汉时期,而当时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,也未能幸免在佛教东传中。

    那些印度和尚脑袋是灵光的,也是有眼光的,传播的对象均是有着强大中央集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国度。

    一旦成功,必然能够长存于世,同时扩大影响力,然而,这就必然和那个王朝本土的宗教产生冲突了。

    中华大地历经夏、商、周、春秋战国、秦、西汉,到东汉时期,中央王权制已是数百年之久。

    特别是春秋时代的“百家争鸣”,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兵、纵横、农诸家学说,各成体系,中华文化蔚为大观的同时,也大成于天地。

    虽然后来汉武帝尊儒,但却是虚有其表,董仲舒也是扔到了一边,骨子里却也还是法家,说白了,外儒内法而已。

    而因为武帝之前,西汉实施的国策是无为而治,因此造就阴阳五行,占风望角卜星,各种道家学说深入达官贵人、黎民百姓之心,终于到了东汉初年,道教如原子弹爆炸一般,横空出世。

    道教以老聃为开山鼻祖,尊其为“太上老君”,以《道德经》为学术核心经典。

    顺便说一句,《道德经》其实是两部经典,分别为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。

    而《道德经》的核心,也就是黄老学说,那是揉合易学、阴阳五行等,和无为之道,可不是一回事。

    可以说,道教是汉文化蕴育的仅有唯一的本土宗教,历史的必然。

    这样,佛教东传,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佛道之辩和佛本之争,呵呵,那时可没有谁敢说佛本是道哦。

    事实上两者的性质和形式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,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大道行止,殊途同归。

    佛道之辩与吐蕃的佛本之争说来说去,不过嘴上论道而已。

    不管是外来的和尚,还是本土的道士,放在后世辩论比赛上,那都是顶顶的高手,自家经义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你能说的地涌金莲,我还能说得天花乱坠,仙女下凡呢。

    当言语上搞不定对方之时,怎么办?动手呗!精神上扭曲不了你,肉体上我灭了你,一切不就又回归以前了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其实动手之前吧,双方的关系,其实也不算差,算是一个美好的“误会”了。

    因为当时中原大地各种“道术”盛行,东传的佛教初始也被人们误解为“道术”一种,而西域僧人为了传教,也迎合以“道人”自称。

    所以和尚最开始不是自称“贫僧”,而是“贫道”也。

    佛教最开始的时候,也不是叫做佛教,叫做浮屠教,真正在神州大地立下根是在南北朝时期,受到那些胡人君主的大力吹捧支持,没办法,这佛教的教义好啊。

    打你一巴掌,你还得把嘴巴伸过来,再让人打,这样受尽苦难,死后就能到极乐世界,说不定还能立地成佛呢,世上还有比这更好的教义吗?这样的教义,可是那些胡人君主梦寐以求的。

    于是乎,佛教发展壮大了,后来虽有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,但悲剧的是,像梁武帝这样兴佛的人无疑更多,甚至梁武帝直接披上袈裟,皈依佛门了。

    后世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编辑的《喻世明言》中就有提及,甚至还神话了,悲哀,真是悲哀啊!

    一个君主做到这种程度,连天启皇帝那个木匠都不如,至少人家还能造点东西出来,娱乐大众啊。

    也由此,佛家同王权的争锋,同道家的相互诋毁、抨击的情形,在南北朝时,双方的矛盾出现到最。

    争论的结果,有三个,第一:二教合流,称雄天下;第二个,佛本是儒,殊途同归;第三个才是佛本是道。

    这个结果明显让人很不满意,于是,矛盾又一次爆发了,这次双方换了个形式,用血来证明彼此的理论吧。

    真理在弓箭的射程之内,又一次被史实证明了。

    这一次是道教首先像佛教祭起了屠刀。

    这里不得不提一下,事实上道教在民间的信徒是一点比不上佛教的,这和双方的教义有很大关系。

    但是道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,却是较之佛教更受欢迎的。

    这其实很容易理解,佛教的教义,要你忍耐,死后才好入西方极乐世界。

    这对于那些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权贵们,吸引力就小了许多,否则历史上也没有那么多争权夺利的了,因为人人都忍耐,甚至期待别人虐自己,成就正果,这世界还不清静许多?

    而道教走的却是上层路线,老百姓整天想的是富足安康,关心是能生几个娃,开枝散叶,然后放羊,然后用放羊的钱再娶老婆,生娃,再放羊。

    只有那些物质丰富,精神生活却严重匮乏,只能养百八十个小老婆的心里空虚的贵人们,才想着炼丹长生,天地自然为一体,也只有他们有那个条件,毕竟炼丹的朱砂紧缺的时候可是堪比黄金啊,所以表面上上道家的实力不显,声势较之佛家,远远不如,但隐藏的实力,却绝对不小。

    最明显的就是那南朝梁时陶弘景,隐居茅山,装逼不出,就连信佛的梁武帝都亲自上山向他请教国家大事,人称“山中宰相”,可见道教在上流社会的势力如何了。

    而佛教就悲剧了,因为他们走的是下层路线,势力想要壮大,只有吸纳更多的教民,但问题在于教民是不用缴税的,这才是关键啊。

    不用说,这是和君主抢钱啊。

    断人财路,犹若杀人父母,这国家要税收,君主要开疆拓土,守卫边疆,也要军士,这不拿你佛门开刀拿谁,双方一拍即合,于是联手杀向佛门。

    周武帝灭佛之年,毁掉了数百年来所造的一切佛塔,焚烧了无数佛家经典,拆掉了近四万所寺庙,赏赐给那些王公大臣,充为宅第,以笼络这些人,换的支持。

    整个大周的和尚,因此减少近三百万,复军民,编辑入户,端的是天大的手笔。

    眼看着佛教被摧残,气的当时的一个大和尚慧远直接当面威胁周武帝说:“你今天依仗你皇帝的身份,打击佛教,好,等你死了之后,地狱里你就不是皇帝了,到时候看我们怎么收拾你。”这是佛教和王权赤裸裸之争,也因此,东方才没有出现西方那种教权压过王权的事发生。

    而在之前北魏太武帝也灭过一次,不过没有周武帝大而已。

    而后有周世宗柴荣灭佛,就是赵匡胤篡的那个柴氏天下。

    不过赵匡胤算仁慈的了,不仅没有灭了人家柴氏皇族,而且还赐了一块丹书铁卷,可笑的是,当初柴家后人,就是捧着丹书铁卷去造赵家的反,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灭佛的壮举,李家的男儿也干过,李治的重孙子辈,唐武宗不仅干了,还干的彪悍至极,仿照五胡之时冉闵的“杀胡令”,硬是照搬了一个“杀沙门令”出来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第二年唐武宗暴毙,这佛教说不定要彻底悲剧。

    想到这儿,李治心中有点胆寒,暴毙?又见暴毙,身为皇家,李治可知道这暴毙是啥意思。

    这就是在篡改历史啊,后世的赵光义就干过了,他哥暴毙,占了小周后,不久那个李后主对外宣称也暴毙了,难道这些古人都是先天性心脏病,没事就暴毙?

    看来自己对这佛教还得从长计议,不能一棍子打倒,要用狼牙棒,一棒子下去,让这大唐的天空中再没有“onlyyou”了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想必这一章,会得罪一些信佛之人,小妖道歉,小妖也是支持信仰自由的。呵呵,求推荐和收藏,顺便,祝大家五一愉快,回家的同学,多吃点好的,哈哈哈。

    第二十四章 本性难移啊,你个滛僧

    漫无边际的想了一通,李治有点自嘲,自己越来越像个政客了,一边许诺人家玄奘、辩机一老一小两个和尚,一边又在考虑怎么灭了人家,实在谈不上地道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但没办法啊,虽然李氏皇族高攀人家李耳,扬道抑佛,但佛门依然很坚挺,那土地还有殿中的金晃晃的大铜佛,可是让李治颇为心动啊。

    虽然这几年自己一只在提高大唐白银利用率,未来建立银行,发行纸币,这就是储备银,但现阶段,通宝仍旧是紧俏的硬通货啊,哎呀,李治擦了擦嘴角,都流口水了都,自己这也算是助人成佛了,让这些和尚能够舍己为人,割铜割地割人喂“自己”啊。

    “吱呀”声,禅门开启的声音,将李治从yy中提溜了回来,抬头一看,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站在面前,后面跟你一个小白脸和尚,这是玄奘和辩机。

    看着眼前的玄奘,李治心中嘀咕,天耳通?要不然怎么就突然开了门,看见自己,还一副高人模样,淡淡然的,就差朝自己拈花滛笑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老和尚,李治可从来没有小觑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这老家伙没事屁颠屁颠的提溜到天竺,路上风风雨雨的,不仅毅力惊人,这一路上的见识和锻炼出来的应变之道,也是罡罡滴,至于拳头上功夫,个蟊贼更是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这一点那孙思邈也是如此,貌不惊人,但却有一身的上好功夫,这老家伙,可不是《西游记》中,那一阵风吹来,都能东倒西歪的唐僧唐三藏。

    话说,李治也蛮同情这老家伙的,千里迢迢赶往天竺,到了那里,人家是大肆欢迎他了,这点和史书上记得倒是分毫不差,但这背后的原因就很让人纠结了。

    老和尚到了天竺之时,那时佛教已经不是天竺的主流了,那些印度阿三自认为对佛教经义已经融会贯通,于是产生高手寂寞之感,自以为是独孤求败了。

    为了让人生更有追求,转而去研习新起的的教派婆罗门,结果一发不可收拾,信徒大量流失,而玄奘的时机却是刚刚好,那些天竺佛徒正在纠结,这时在玄奘身上看到了希望。

    看看,看看,人家东土大唐的高僧都前往我西天取经,这难道不是我佛门经义的伟大之处吗,深深的将人不惜万里的召唤而来。

    于是戒日王为他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,他们把玄奘放在最装扮最华丽的大象身上,游街示众,像一块移动宣传牌一般,当然不得不承认,在佛学经义上,玄奘几乎就是独孤求败。

    他翻译的佛经,在量和质上,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,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。

    历尽千辛万苦回来,那佛门经典却被一伙歹毒的贼人,抢了去,说也奇怪了,那些歹毒的贼人,那些让老和尚日日夜夜不停的化成祖巫,不停诅咒的丧尽天良的贼人们,为什么不要金银,偏偏要一些对他们没用的佛家经典呢,直到后来,这个老和尚才弄清楚。

    不用猜,这自然是李治的主意。

    李治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啊,历史上玄奘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。

    回国后,李治家老头非常重视,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。也因为玄奘大师的弘扬,使印度后期佛教的哲学和大、小乘佛教的经典,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。

    这一传可不得了,后世的中国人之所以那么麻木不仁,不敢反抗,除了已经被帝王和文官士大夫们,改变的畸形的儒家,算是一把刀;那玄奘带回来的大乘佛教经典也是一把刀,两把刀,一起阉割了中国人。

    至今,在佛教起源地印度,还在佛教的影响中呢,没听说过一句话吗,法国的女人不能娶--太浪漫,印度的兵不能要--太软蛋。

    这佛教,人家印度阿三都抛起了,中国这儿还要再捡起来,至少李治是很不以为然的,但李治却又真为玄奘感到可悲。
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玄奘是一个伟大的行者、信仰者、学者。

    在他身上,有一股执著求真的精神。

    去印度之前,就已遍访国内高僧,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,发现他们互相矛盾,用已有的佛经来检验,又发现译文多有模糊之处,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。

    因此,才“誓游西方,以问所感”,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。

    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。其中,取经用了十七年,译经用了十九年。

    取经途中,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,担任宗教领袖,均被他坚辞。回国以后,唐太宗欣赏其才学,力劝他还俗,“共谋朝政”,也遭他婉谢。

    如今知道玄奘,还多亏了吴承恩,否则莫非宗教和对历史有喜好的人,谁知道他是哪根葱啊。

    不过,这一切,都被李治毁了,还是那句话,领导决定一切啊!

    “阿弥头佛,不知陛下莅临,有失远迎,善哉善哉!”

    老和尚双眼黯淡无神,眼角和身后的辩机一般,通红,看来刚才师徒俩重逢,抱着痛哭了一场,只不过在看到李治的时候,眼角怨气很重啊。

    李治心头也有点酸,上前拍了拍玄奘老和尚的肩膀,一副语重心长的感伤的道:“玄奘大师啊,你也不能怪朕啊,做皇帝无奈,做一个好皇帝,不仅无奈,还要无耻啊。

    朕真的不能让你那个大乘佛经在我中原大地传播啊,哪怕他再有哲理,再能引人向善也不行,他的憋处比好处要大多了,那些普通老百姓可无法分辩其中善恶该如何自处,不会调节自己,最后也只能“愚善”,朕只能一狼牙棒灭了。你别说话,我知道你不相信朕说的,朕也不想和你辩论,要说辩论,以前还是晋王之时,已经和你辩论不下数百次了,朕每次都输,但仍然不能答应你传教。那时我还威胁你万一把这事告诉我父皇,就火烧佛经呢。

    大师很聪明,不敢和朕赌,即使父皇知道了,也拿朕没辙,总不会杀了朕,那朕母后还不跟父皇拼了。那时朕就和你约定,会在登基后,让你传经的,如今你弟子辩机既已完成了任务,朕也来兑现诺言。

    这佛经现在倒是可以传传了,但朕有言在先,只能在倭人、高句丽人中传播,抑或是那些西方的满身毛的白猩猩,以及大食,都可以,但唯独大唐,还是免了吧,朕会派人盯着的。一经发现,到时可不要怪朕心狠,让朕再次行那灭佛之举。”

    老和尚听李治一席话,好似得了羊癫疯一般,浑身抖得厉害,双眼中更是泪光一片,眼袋越发的红肿了,“噗通”一声,跪在李治面前,额头重重的触地,也不说话,只是不起。

    后面的辩机也跟着跪倒在地。

    “顺便告诉你一句,那些佛经朕都已经找了天竺高僧翻译,译成汉文了,你就一边传教,一边修改修改吧,你的佛学修为也不能浪费了嘛,嗯至于首批的教徒,就是那被驱赶而来的五十多万三韩之人吧,想必也够你们忙活一阵了。”

    李治是对玄奘是真的很有歉意,想当初经书失了,李治可是亲眼看着这老和尚,跪在地上痛哭流涕,差点自杀殉佛的痛苦模样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天竺高僧是怎么来的,嗯,被天下会驶到天竺的商船上几个坏小子绑架来的,真的,真的不是李治暗地里嘱咐的。

    这一句话后,玄奘老和尚干脆抱着李治的大腿,大声哀嚎,李治摆了摆腿,没用,只有无奈道:“大师,你的鼻涕。”

    经李治提醒,玄奘老和尚尴尬的擦了擦,好像孩子一般,眼泪共鼻涕齐飞,后面的辩机看到师父如此,也是心中一阵欣慰。

    “好了好了,老和尚,赶紧闪一边去吧,朕要和你家小徒弟聊聊,你在这儿碍着朕事了。”李治说出的话很不客气,一点也没尊老爱幼,但老和尚却是眉开眼笑,笑的跟朵菊花似得,一点也不在乎。

    “陛下,你和小徒聊,贫僧这就去前殿。”高兴之下,玄奘毫不犹豫的将辩机卖给李治,跌跌撞撞的冲向前殿,看那身子骨,李治有点怀疑,刚才那副死了爹的脆弱劲儿,是不是装的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”辩机低头唤了一声。

    李治可有可无的嗯了一声,迈步向禅房内走去,辩机机灵的侧身退后。

    禅房内檀香寥寥,内中的三足小鼎散发出一股透人心脾的幽香,古色古香的摆设,恰如其分。

    找了一个蒲团,李治坐了下来,对着一旁站着的辩机道:“把门关上吧,朕有话对你说。”

    辩机点了点头,回身关上门。

    禅房内更加安静了,良久,竟是辩机大着胆子低低的问了一句:“陛陛下,不知高阳公主,如今如何了?”

    李治眼角微微一冷,盯着辩机道:“若不是你立功回来,这一问,朕就要了你的头。”

    李治话说淡然,那话中的杀机却是不加掩饰,辩机呼吸也因此一滞,漠然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朕听说日本的和尚是可以娶妻生子的,依你的容貌,想必这数年来,也是过的颇为滋润吧。朕那十七姐如今已是房家二房媳妇,已育有一子二女,和房遗爱颇为恩爱,朕不希望听到你和她的任何风言风语,大家都是男人,虽然我那十七姐的公主身份,很令男人有征服欲,但哪怕是一丝风声传出,哼哼,朕会让你尝尝大唐十大酷刑的滋味,不把你摆成百八十个样式,朕跟你姓辩。”

    李治的声音很有杀气,辩机内心的最后一丝期望也灰飞烟灭了。

    正如李治所说,在东瀛的这些年,他勾引了无数的贵妇千金们,那些温顺乖巧的伊人,才是辩机最爱的,不过刚才一时两相无语,自己也只是随便问问而已,干嘛那么认真,再说自己不姓辩啊。

    唉,一切都是魔障,性命才是至理啊,你不知道的时候还能勾搭一下高阳公主,如今你都知道了贫僧的小心思,贫僧又如何敢动妄念。

    为一女抛起所有,智者所不为也,我不下地狱,谁下地狱,天下还有更多沉入红尘迷瘴中的女子,等待自己去救赎了。

    唉,高阳公主,再见了,永别了!

    “阿弥陀佛,陛下且宽心,辩机还是原来那个辩机,却也不是原来的辩机了。”辩机抛出一个您放心,我绝不勾搭你姐姐,做您便宜姐夫的媚眼,让李治有种大海的感觉。

    给我打禅机呢,不过,还算识相,没有晕了脑袋。

    “朕要的东西准备好了吗?”这才是李治这趟来的真意。

    “准备好了,请看,陛下。”说完,在李治吃惊的眼神中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,将僧衣脱下,展开。

    李治瞳孔微微一缩,上前盯着袈裟下的僧衣上,密密麻麻的图案文字。

    有点自豪骄傲,辩机道:“陛下,这是东瀛倭国的地形,从哪里登陆最是安全,什么时节没有季风,他们的军队分布、多少、物资等等,辩机敢以性命担保,绝对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东瀛。”

    对照着脑海中不多的关于东瀛的信息,李治很是满意,欣慰的拍着辩机的肩膀道:“嗯,看来,你确实努力,这一战功成,你当立首功,不错,很不错,说说,有什么要求,朕会酌情满足你的。”

    辩机一听,舔了舔嘴唇,心头大喜过望,朝四周看了看,发现自家师傅真的不再,才带着一点扭捏道:“陛下真的会答应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你是和尚,但也是一个爷们,大大方方的说出来吧。”李治一脸鼓励,他也想知道这个花和尚想要什么。

    “嗯,陛下,小僧在东瀛有数个相好的女子,到时候还请陛下的大军能够手下留情。”辩机一脸的渴望。

    果然,江山易改本性难移,还是滛僧本性。

    李治颌首道:“朕答应你,说说有几位。”

    “大概位吧。”辩机有点害羞。

    “多少?”李治大惊。

    “呃其实是十五六位。”辩机脸有点白。

    “你再说一遍。”李治声音也大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是是二十四位,这次是真的了,辩机可不敢期满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真的?”李治神色有点阴沉。

    “噗通”跪倒在地,辩机哭道:“陛下,辩机错了,是六十四名,辩机像凑一个八卦之数,这回是真的了,辩机对佛祖发誓啊。”

    看着在地上惶恐的痛哭流涕的辩机,李治神色漠然,心中却也是内流满面啊,自己现在还是一处男啊,这小子居然已经有六十四名相好的了,难怪这次回来,瘦了这么多,果然不是原来的辩机了,这是“变鸭”了啊。

    “我说你一个和尚,凑个什么八卦之数啊,六六大顺,只准你有三十六个,该死的,想好了,把名单身份报给朕,朕走了。”

    将那滛僧的僧衣攥成一团,李治快步打开门,出去,妈的,情何以堪,情何以堪哪,该死的袁天罡,老子跟你没完,李治内流满面的走了,这地方不能呆了,我才是穿越的啊,太打击偶幼小脆弱的心灵了。

    媚娘、淑然、青衣还有喜善,偶想你们啦!!!

    归海一刀看李治拽了一件僧袍出来,真是那辩机和尚的,再听禅房内传出的辩机好似痛失挚爱的哭声,莫名的感觉后面的菊花一凉,诡异的看向李治,然后又诡异的看向那禅房内,只穿一件白色僧衣,痛苦不堪的辩机。

    归海一刀猛的捂住自己的屁股,侧过身去,心中不断的自我催眠:我什么也没看见,什么也没看见,没看见,没看见

    “走,回宫。”李治一脸的不甘气愤,如同欲求不满一般。

    “回宫?回宫好,回宫好,宫中有各位娘娘,回宫好”归海一刀憨笑,特别是看到李治那表情,脸上憨憨的笑容更浓了。

    没有注意归海一刀,李治正在气头上了,丫的,老子要大搜天下,美女大大的有,哼!

    如果要是知道归海一刀此时的想法,估计李治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,他可是一贯自称为“治哥纯爷们,铁血史泰龙”的。
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可爱的分界线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    小妖梦语:高阳公主死于公元653年春,密谋叛乱失败,被李治勒令自尽,死时27岁。按此推算,高阳公主生于公元626年,15岁时下嫁房遗爱,应是公元641年。

    唐高宗李治(628~683),所以,高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的姐姐!

    另外五一我要回家陪老爸老妈了,还要吃好多东西,小妖会很忙的,所以今天两章传上,明天只有一更了,还望谅解了。另外我也很喜欢玄奘,也爱中国文化,不要骂我虐玄奘就好了。

    做皇帝不容易啊。

    第二十五章 一个令人小心的民族

    轻轻的拍击着桌面,“蓬蓬蓬”的声音在斗室内悄然响起,高表仁闭着眼,老神在在,嘴角挂着一丝莫可名状的笑容,说不上冷,更谈不上友好,倒是颇有一点嬉弄和蔑视的味道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

    对面跪坐在高表仁对面的一众东瀛倭国遣唐使所有成员,也是一脸笑容,灿烂真诚,无可挑剔。

    轻轻的咳嗽了一声,作为使团主使的犬上御田锹一脸谦卑,“嗖”的一下低下头,温和的声音满是讨好滋味:“高大人,犬上能够再次见到你,实在是犬上和所有来唐的使节们,莫大的荣幸,今日下臣代表我东瀛天皇大人向高大人问好,为昔年前任天皇和高大人的冲突,感到莫大的遗憾和歉意,望高大人能够大人大量,既往不咎,我东瀛将示高大人为我们最高贵的客人。”

    说完之后,整个人弯下了腰,后面的遣唐使们,也是纷纷跪伏在地,低声歉意的齐叫了一声“嘿”,就连苏我入鹿,也是一脸谦恭,不例外与他人。

    若是别人,恐怕此刻早就一副吃惊模样,起身扶起犬上御田锹一干人,然后矜持微带高傲的开始大谈大唐和东瀛倭国的深厚友谊,说不得还要追溯一下历史,展望一下未来。

    可是,他是高表仁,而关键是高表仁仍旧是那个高表仁,即使屡遭波折,那颗赤子丹心,却还是原来的颜色。

    如果面对东瀛遣唐使能够谦虚友好,那就不是他了,而且今后也轮不到他再坐在这儿装逼了。

    闭着眼高表仁嗤笑了一声,从鼻腔里放出的声音,在静室中尤为刺耳,听的伏地的众东瀛遣唐使们,脸色微微一变,呼吸也是一滞,心中了然,事情看来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解决的。

    “天皇?呵呵,天皇?哈哈哈”

    好似听到了莫大的笑话,高表仁丝毫不顾文人士子形象的仰天大笑,笑声中的讽刺就是傻子都能听出三分来。

    “啪!”

    高表仁将手中的茶杯,猛地推了出去,不知有意无意,那茶杯竟无巧不巧的砸在了苏我入鹿的头上,杯碎。

    滚烫的茶水顺着苏我入鹿俊秀的脸静静的躺了下来,微微眯起眼,高表仁收起了刚才的狂生之态,打量着高表仁。

    一张脸,痛的不停抽搐,好似被人打了一记重拳,苏我入鹿的嘴巴,连带着眼皮都鼓了起来,若不是条件反射,眼睛本能的闭上,恐怕藤原京的第一贵公子,将变成极具男人味的独眼龙,加盟加勒比海盗了。

    但令高表仁心生忌惮的是,虽然被茶水如此烫伤,但苏我入鹿只是刚刚开始的低吟了一声,就再不肯吭声,按在身下草席上的手,却是捏的更紧,青色的血管犹若蟠龙般暴起。

    茶水滴滴答答的滴落室内的杉木地板上,其它的遣唐使除了刚开始的一阵马蚤动,随后还不待高表仁借题发挥,就又安静下来了。

    一股令高表仁心生一种不安的诡异感觉,无形的弥漫在身体周围,缭绕不绝,让高表仁不由自主的直起了身体。

    即使苏我入鹿被砸,但仍然始终没有抬起头的犬上御田锹,此时低着头,闷声请道:“高大人昔年所受的委屈和怒火,我东瀛为此深表难过,如果高大人有什么不满的话,请尽量向我们身上发,哪怕身陨当场,也必让高大人满意。”

    “嘿”

    包括刚才被烫的苏我入鹿,众东瀛倭国遣唐使们此时仍旧一如刚才般恭敬的齐声应道。

    这些人到如今都没敢抬眼直视高表仁哪怕一次,可谓是谦卑恭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。

    昔年在巴蜀之地,高表仁的周围都是撩人,对于这些崇拜强者的异族,高表仁有着自己的一套切身感受,此时看到他们如此恭敬,不仅没有得意,心头却是微微发寒,试问自己,恐怕就是杀了自己,也不会如此忍辱偷生,而这群东瀛遣唐使却是眉头都没有皱一下。

    此时的高表仁,有点明白陛下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些东瀛“萝卜头”了,就心性来说,有越王勾践之感。

    缓缓的站起身,高表仁指着苏我入鹿道:“既然你们这么想见陛下,本大人也不好不留一丝情面,就让这个年轻人去吧。”

    犬上御田锹身子微不可查的一抖,仍旧恭声道:“高大人容秉,这个年轻人学识不高,不懂礼仪,而且受高大人雷霆雨露,面有伤疾,恐污了天朝上国天子的龙颜,那时却是下国天大的失仪,望大人能够容臣代替他去像天朝至尊请安道福。”

    听了犬上御田锹如此一番言语,高表仁啧了一下嘴,呵呵的乐了起来。

    点点头,高表仁真心的赞道:“嗯,小犬啊,话说的很不错,但既然是天朝上国大臣的命令,如果收回,成何体统,所以,你的请求本官不答应。好了,让他收拾收拾吧,本大人在外面等他,不要让本官等久了,要不然,本官的怒火一起,可不是那么容易浇灭的哦。”

    说完后,高表仁不理室内一直跪倒的众人,带着满眼不屑和蔑视,冷着脸走了出去。

    室内在高表仁走后,先是一静,然后就听到粗重的呼吸声,气喘如牛,众人一个个抬起头,如那苏我入鹿一般,面色涨红,眼睛也是血丝满布,怒火似乎随时都可以将理智湮灭。

    左手捂着脸,时不时的眯一下眼睛,看着周围一张张愤怒的面孔,苏我入鹿缓缓的站起来,眼中的杀机和寒芒盈盈间有冲天之势,但闪烁了几下,竟好似失了源头,又黯淡了下去,对着握拳不语身体颤抖如筛的犬上御田锹,淡然的低声道:“秘密杀了辩机吧。”

    犬上御田锹点点头,一脸痛苦,看得出他是个真正的佛徒,对辩机的佛学修为十分瞻仰,但此刻却是心痛中闪烁着滔天的杀机,后喃喃的苦笑道:“汉人曾言,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想那辩机在我东瀛已有六年之久,原以为他真的会心想我东瀛,却没想那是间中间,妄我昔日还如此保他,如今想来,却是心中愧对天皇,回去后,犬上必切腹以谢世人,还请苏我君做我的介错。”

    “做犬上君的介错,是本君的荣幸,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回归东瀛,如今我的身份已泄,但生命暂时无忧,不教而诛,想必那中原天子也做不出来,本君如今倒想看看,那中原天子到底想干什么,横竖不过一死而已,何惧哉!”

    说完,不再多说,坦然的走出去了,身后的众遣唐使们都跪倒迎接,从这点来说,让一个小小岛国称雄后世,这大和民族却有他的优点,至少面对死亡,武士道的精神让他们颇像个男子汉,虽然和中国的那些士大夫一般,刚烈是刚烈,但死的有时太过不值得。

    民族和民族间可以有滔天的仇?br />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