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江湖方圆 > 江湖方圆第2部分阅读

江湖方圆第2部分阅读

    察着什么。

    谢敬熙对他窃贼似的行为非常反感,对他肆无忌惮的四处翻看非常愤怒,但表面上却表示谦恭,说:“公公对在下的书房如此兴趣,令在下感到十分荣幸!其实,此简陋书室,既无宋元名家真迹,亦无青铜古玩,只能让公公失望了!”

    “何必谦虚,谢大人藏书丰富,涵养深厚,深不可测,在下敬仰!”沈德义道。

    从书房出来后,谢敬熙引沈德义、李少监游观了会客室、议事室,然后穿过客厅的后门进入“二落”。

    “二落”的天井院落,是一处宽敞、舒适空间,两边石板长几上有各种花木盆景,其中有月季、菊花、茶梅、月桂、文竹等,特别是有一株君子兰在秋季竟然开着美丽的花,足见主人很细心在养花。

    “二落”客厅平时是谢文德的休闲活动场所,有时有贵客来也作为宴会厅,客厅两边各有两间房,分别是谢敬熙夫妇的卧室、贵宾休闲室、郭夫人的针绣房等,当然是不便游观的。

    又走过一个庭院,进入“三落”客厅,这是谢文德的活动场所,他有时在这里与同窗好友谈诗论文;客厅两旁各有两间房,分别是谢文德的居室、书房、会客室,还有先生教他读四书五经的塾室。

    沈德义、李少监与谢敬熙到书房很仔细地看了看,就出来了。

    从“三落”客厅后门走出来,只见有一座紧靠着主建筑的华丽红砖小楼,这小楼尤为引人注目,在其他闽南大厝建筑中,这样的小楼是很少见的。

    谢敬熙介绍说:“这是小女谢嘉瑶三周岁时,她奶奶特意安排建造的,我母亲特别疼爱这位孙女,视为掌上明珠,特意要求建了这‘碧玉楼’作生日礼物送给她,楼下是书房、休闲室,楼上是卧室。小女好读书,喜丹青,爱针绣,书房里藏着经书、诗词以及她绘的画、写的字等。”

    谢敬熙继续说:“小女年少时读书,读到了杜甫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中的诗句:‘丹青不知老将至,富贵於我如浮云’,就常常吟诵着,她母亲笑她说,‘一个五岁女童竟自比老将曹霸!”

    “果然是名门才女,聪慧得很!’”沈德义回应说。

    其实,谢敬熙讲这轻松话题,是想引开沈德义的专注神情,让他别再像窃贼一样,东张西望;同时,也利用杜甫的诗,提示高德义,作为魏武王曹操的后人,唐朝时的左武卫将军曹霸,晚年也难免丢官流落四川,只有笔墨丹青,才能留下美名,沈德义当然也能悟出谢敬熙说这话的弦外之音:“别太执着于官场,玩玩丹青笔墨更有趣。”

    正文 第二章 豪府秋瑟瑟 怪事频生(二)

    走过“碧玉楼”,眼前是一处宽阔的花园,假山之后,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,途中有小桥流水,多处设亭、台、榭、轩。

    其中,一座亭子上有一横匾写着:“天高秋月明”,沈德义知道,这是谢灵运《出去郡》中的一句,诗中有“野旷沙岸净,天高秋月明。憩石挹飞泉,攀林搴落英”等,他对亭子上写的这一句印象特别深,只是,他的理解和谢灵运诗的原意完全不同,在他看来,“天高秋月明”说的是一个重要的道理:“权力越大掌控的范围越广”。

    走过曲径通幽处,在翠竹的掩映下,有一座古朴的小楼,小楼正门上方挂着一匾,写着“逸韵”两字,对此,沈德义不甚理解了,他问谢敬熙出典何处,谢敬熙回答:“这来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赞谢家先人的一首诗。”

    原来,这也与谢灵运有关,白居易对山水诗人谢灵运非常欣赏,写诗赞曰:

    “谢公才廓落,与世不相遇。壮士郁不用,须有所泄处,泄为山水诗,逸韵谐奇趣。”

    谢敬熙花园中的小楼,取名为“逸韵”,一是纪念谢灵运,二是传达一种超脱、妙趣的山水意蕴。

    对此,沈德义当然是不感兴趣的,他兴趣的是小楼里面;他对小楼周边的翠竹鲜花一点也不兴趣,他兴趣的是进小楼里面去探秘。

    谢敬熙对他的目的很清楚,这座小楼是他最想察看的,谢敬熙只好加快脚步引沈德义进入了小楼。

    小楼有两层,一楼有一室一厅,室是休闲饮茶的地方,厅是作展示书画用的,中间设有一个很大的画案。

    谢敬熙招呼沈德义坐下喝茶、歇息,沈德义婉言谢绝,他径直走向展厅,表面上他是在看四处的挂着的画,其实,他是窥探着四处的墙壁,试图从墙壁里看到了什么隔墙暗室。

    谢敬熙对其行为极为反感,但又不好表露,只有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过了好一会,谢敬熙抑制住情绪说:“沈公公光临小楼,乃谢府之幸事,笔墨已备好,敬请能赐墨宝!”

    沈德义心事不在笔墨上,他对谢敬熙说:“楼上是密室吧?能否让在下一观?写字的事莫急,待我想想。”

    “理当请公公指导,有请!”谢敬熙客气地请沈德义上楼。

    楼上设有一房一堂,一间是琴房,另一间是奉祀谢氏祖先的纪念堂。

    琴房里除了有古琴外,还有箫、笛、管、埙和二胡等,此外,还有一些古琴谱,如唐代之《蔡氏五弄》《胡笳五弄》《大胡笳》《小胡笳》《别he》《白雪》,宋代之《潇湘水云》《秋鸿》《泛沧浪》《渔歌》《樵歌》《列子御风》《山居吟》等。

    沈德义细看古乐器,皆拿起观之又观;对古琴谱,也仔细翻阅,似乎想从中看出什么秘密。

    纪念堂里庄严肃穆,靠墙正中有东晋名相谢安的青铜塑像,两边墙上,有谢灵运的画像,有用各种书体写的他的诗词;还有谢灵运的祖父、东晋名将谢玄的画像,有谢奕、谢万、谢石、谢琰等画像,甚至还有东晋著名才女、“咏絮之才”谢道韫的画像,她是谢玄的妹妹,著名诗人。

    沈德义走进纪念室,首先盯住的是谢安的塑像,他走进塑像,朝塑像鞠了一个躬,然后围着塑像转了半天,走到塑像背后,一边说:“此塑像雕得很传神,刻画出一代名相的宏大气度。”一边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铜像,似乎想从传出的声音中听出什么。

    对沈德义如此无聊的行为,谢敬熙心里非常愤怒,他强忍着怒火,平静地说:“谢谢沈公公夸赞,公公对谢氏先祖事迹也很熟悉?”

    “东晋时,谢氏家族的地位无人能比,岂能不知!”沈德义说着,走向谢玄的画像,说:“一代名将,淝水之战的军事统帅,不仅兵家韬略非同寻常,想必武功修炼也达至高境界,他有武功传下吗?”

    “公公不是看到了门外‘逸韵’的匾了吗?康乐公灵运是玄公的嫡孙,他已醉心于游历山水,痴迷于诗文,哪有什么武功传世。”

    沈德义不语,之后又仔细看了其他的画像。

    下楼后,沈德义说:“很荣幸地领略了谢氏祖上的丰功伟绩,颇有感触,写点想法吧!”

    谢敬熙于画案上铺好宣纸,将砚里的墨研了研,说:“请沈公公赐墨宝!”

    沈德义提笔写下了四个字:“泰山可依!”

    谢敬熙看到沈德义写下这四个字,既感到诧异,也感到好笑。他想,是沈德义是不了解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,还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?

    唐朝时,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,她的族兄杨国忠被任命为宰相,朝中官吏纷纷投向杨国忠,当时,有人劝陕西进士张彖也去投靠他,张彖说:“杨国忠不是泰山,只是冰山,冰山终会溶化,没有必要去投靠他,我还不如到嵩山去隐居。”

    谢敬熙想,沈德义可能从哪里听来了成语,只知道字面上意思,不了解‘泰山’实乃冰山的含义;或者,在沈德义眼里,杨国忠当宰相,有权力,就该投靠他;或者,沈德义在向他提示着什么。

    谢敬熙笑了笑,连声感谢,他请沈德义和跟在身后的李少监到休闲室喝茶。

    不知什么时候,杨飞飏已经到了休闲室,把茶杯都烫洗好了,谢敬熙介绍说:“这位是侍候在犬子身边的杨飞飏,人挺伶俐的,我让他带来上品武夷茶,请沈公公品尝!”

    飞飏沏好了茶,恭敬地把茶杯端到三人面前,请他们品茶,然后站立在一边候着,三巡茶后,沈公公说:“与谢大人难得一会,很有话想说,很想能与您单独谈谈!”

    杨飞飏说声祝沈公公品茶快乐后起身出去了。沈德义向李少监递了个眼神,说:“谢府的花园妙趣无穷,李少监何不去仔细游观一番!”李少监谢过谢敬熙请茶,然后转身出门。

    优雅洁净的茶室显得很轻松,杯中的武夷茶水依然很清香,但室内的气氛变得紧张了,沈德义一脸严肃,谢敬熙知道他要进入正题了。

    沈德义说:“观览了楼上的纪念室,感触很深,想了很多,谢家祖上人才辈出,且建立了卓越功勋,但杂家注意到,谢氏之所以能建立卓著功业,是忠于朝廷,获得朝廷的全力支持,谢安、谢玄等,都是在尽心服务于朝廷才有伟大的军功和政绩的,显然,与朝廷合作,是第一紧要的事。”

    谢敬熙非常清楚沈太监的用意,他开始当说客了,便回应说:“谢沈公公的赞誉,谢氏一族以仁义忠孝为第一准则,报效朝廷乃臣子本分,理当鞠躬尽瘁!”

    沈德义继续说:“杂家还发现,谢家祖先多是以军功建立卓越功勋的,征战于沙场,驰骋于刀光剑影之中,一定是武功修养极高的;谢家祖上,应该将至上的武功传承下来,也能让后辈为朝廷尽心尽力,建立更大功业!”

    “公公说得是,祖上确实多是以军功成就事业的,但我辈不才,却未能在军功方面有所建树,有损祖先脸面,惭愧至极!”谢敬熙说道。

    沈德义沉默了片刻后说:“谢家渊源久长,承传下来的资源自然不少,仅从谢府这建筑来看,有偌大的花园,还有书屋的藏书,琴房的古琴谱等,便不难看出家传丰富,家学渊博,谢大人如能与都知监紧密合作,你我共同为朝廷分忧,协力共图伟业,定能立威扬名,大功高成,亦能富裕家庭,光宗耀祖!”

    谢敬熙想了想,说:“感谢沈公公对谢府的赞赏,同时,对沈公公能如此诚挚相邀在下合作,真是受宠若惊!在下本当惟命是从,积极配合,无奈在下除尽心于份内公务之外,只对谈文论诗、赏画听琴感兴趣。对于权势财富,自感已无力追求,如今只想能清静淡泊,悠悠哉哉,虽明知如此之举乃不思进取,但是能够自得其乐,亦是好事,只希望能安度晚年,无憾辞世。谢某自知不才,只求能如燕雀一样,清清闲闲哼几声,没能如沈公公,有鸿浩之志!至于家传丰富,更是无从谈起,谢府仅有旧书几捆,琴谱几册,旧画几张而已。”

    沈德义说:“谢大人淡泊明志,倒也可敬,只是,如果一直醉心于诗文书画,恐将难成功业,如何告慰于谢氏的祖先呢?醉心诗文,不与有为之人合作,将渐渐消沉;淡看功业,不思建功立业,不是枉活一世吗?这该深思!谢氏祖上,康乐公谢灵运是很好的一例,他才华横溢,但恃才傲物,屡次辞官,朝廷施恩,让其复职,他却不理政务,只知游山玩水,后来终于犯了事,被宋文帝下诏于广州行弃市刑,一代名门大才就此陨落,极为可惜!”

    “康乐公所遇之政局,甚为复杂,是是非非,今人不必再作过多评说,在下只知道,康乐公毕竟是一代文豪,其山水诗文,万人敬赏,自有他的光彩!公公不必为之担忧抱憾!”谢敬熙针锋相对地说。

    对沈德义当面贬损谢灵运,谢敬熙非常恼火,他立即反击,但碍于情面,他以礼貌的方式进行反击;而且,对于沈德义的威胁他也很清楚,沈德义的意思是:“如果你不与都知监合作,当心落得个与谢灵运一样的下场。”

    所以,谢敬熙绵里藏针地对沈德义说:“不必为之忧!”言下之意是:“已经告诉你,我只想以诗文书画为乐,是不会与你合作的;就算家有传宝,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,你走你的路,我过我的桥,桥归桥,路归路,你就别费心了!”

    正文 第二章 豪府秋瑟瑟 怪事频生(三)

    杨飞飏离开“逸韵楼”之后,走在花园的曲径上,突然,后面传来脚步声,这脚步声坚实而又敏捷,杨飞飏能听出,此人内功深厚,不是一般的人物,他停住脚步,站在树边观察着,原来是跟沈德义来的谢府的李少监,此时的李少监并不像是在悠闲地游览谢府花园,他不赏花木,不观胜景,而是鬼头鬼脑地四处探察。

    杨飞飏感到很奇怪,便在离他稍远处跟踪着他。

    李少监走到亭子边,不看亭子上的匾额,他时而看看亭子周围地面,时而看看亭子顶上;他走到石桥旁边,不观赏桥下的潺潺流水,而是下到水沟里,窥视石桥下面;他走到花木茂密处,把树枝树叶分开来,探视树木深处;他走到围墙边,顺着墙走着,仔细观察各处墙壁。此后,他又探察了很多地方,然后才折回去。

    杨飞飏在后面跟着,直到见李少监走近“逸韵搂”,他才走回客厅。

    他心里疑惑,这位李少监到底在探察什么?沈太监此次造访谢府,到底安的是什么心?飞飏疑惑不解。

    “逸韵搂”里的休闲室,谢敬熙为了冲淡紧张的气氛,借机换了一泡茶叶,对沈德义说:“公公难得一来谢府,在下当尽情款待,待在下换一泡刚采下不久的极品铁观音,请公公品赏!新茶更甘醇,公公一定会喜欢的!”

    入闽已数年的谢敬熙,对闽南茶道已颇为熟悉,他向沈德义介绍说:

    “这是清香型的铁观音,产于高海拔的岩石基质土囊中,泡出来的茶水,翠绿色的,茶水清澈,香气馥郁,醇正甘鲜,入口回味持久。因为茶味清纯,只有闲心静气地品赏,方能品出微微带甜的醇香味,茶水在口里,清爽宜人。”

    说着,谢敬熙轻轻用托茶杯的半圆叉子,以优雅的动作托一杯放到沈德义面前,请他品尝。

    “其实,铁观音是一种温和柔美的茶,给人以很柔和清爽的感觉,此茶不烈,不冲,不强烈刺激人,长期品赏这甘醇的茶,也有助于养成温和待人的品性,喜欢柔和状态,不会喜欢激烈冲突状态。请沈公公常来,在下一定陪公公悠闲品茶,感受柔和甘醇的清香味,一起回味甘爽。”谢敬熙说着,话中有话。

    沈德义能听得出谢敬熙这一席话的弦外之音,他知道,谢敬熙是在表示和善,暗示他虽不合作,但也不会对抗,他以温和待人。

    深德义心想,既然谢敬熙以搭好了台阶,此时只有顺势而下来才是妥当的,见李少监已经回来,沈德义便立起身,礼貌地感谢谢敬熙以好茶款待,他表示要回主楼客厅去。

    在谢敬熙引领下,他们回到客厅,招呼了留在客厅里谈天说地、闲致品茶的府尹、主事等,大家再次向谢敬熙表示感谢!然后告辞走出谢府大门,谢敬熙率儿子谢文德等送到大门口。

    在离开谢府的路上,沈德义回头重新审视着谢家大院,只见那花岗岩与红色砖块紧密契合的“出砖入石”墙壁,红白相间,其红色基调非常抢眼,极像坚固的都城宫墙,这似乎表现了谢氏家族难以战胜的坚实力量,沈德义至谢府此行,几乎一无所得,他的如意算盘,这回打空了;他的宏大计划,在谢府严重受挫,这让他感到心灰意冷,同时也使他狠狠地下决心报复谢敬熙!

    沈太监离开谢府后的第三天,深夜,一条黑影轻轻地越过了谢府的高墙,从谢府“一落”的天井潜入屋内,在天井石柱后面,停留了一会儿,屋里很静,黑影屏住呼吸,仔细察听,确信没有被人发现,便朝客厅摸索过去,他在客厅紫檀椅子上静静地坐了一会儿,四周依然是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此时,他对屋里的结构布局已有大体了解,他走向客厅东边的第一间房,这一间似是会客室,门并没有关,他进门转了一圈,很快就出来了。

    东边第二间,门虚掩着,他轻轻推开门,尽量避免发出声音,接着便潜进去,室内有一张长方形大茶几,周围有好多张椅子,这像是议事厅,他抽身出门。

    黑影转过身,往客厅的西边摸去,靠厅一间,门上挂着锁,这引起了他的兴趣,他拿出铁针,轻轻打开锁,推开门,潜了进去,这是一间书房,他很高兴,他转身关上门,屏住呼吸,静听了一会儿,见一切如常,边点上蜡烛,迅速把烛芯弄短,烛光没有那么亮了。

    只见室内四周,皆立着书橱,书橱上摆满着书;中间靠后有一书桌,上面有书数十册,还有笔筒、笔架、墨床、墨盒、笔洗、书镇、水丞、水勺、砚滴、砚匣、印盒、镇纸等,还有一只含着铜钱的大蟾蜍;墙上挂着“慎行怀远”的匾,东西书橱下边,各有两只近四尺高的粉彩瓷瓶,上面画着梅兰竹菊。

    他观察得很仔细,也很快,稍稍思考后,走向书桌,抽屉都没上锁,他轻轻地地将抽屉一个个打开,里面是字画、扇子、青田石、寿山石、湖笔、徽墨、端砚等,有一抽屉装满了织有诗词的苏绣,还有一个抽屉装着戏文剧本。

    看来,书桌上并没有他想找的物件。

    他巡视了各个书橱,东面靠后的一个书橱显得更规整,书的装订更讲究,他翻开了那些木盒装的书,多是《十三经》、《四书集注》之类等,并没有什么特别,他又察看其它书橱,也都是一般的书籍。

    他最后察看了四只花瓶,里面并没有藏什么物件,只有一个花瓶插了几枝孔雀翎。

    他失望了,探察这书房,并没有什么收获,他吹灭了蜡烛,抽身出门,锁上门,走向靠西的最后一间房,房门开着,里面有床,看来是供宾客休息的,不会有什么重要物件的。

    他从天井跃上屋顶,之后潜入“二落”,其中客厅东边第一间有呼吸声,显然是主人的卧房,他不敢贸然进去,转向其他房间,靠西边的一间,门上了锁,他轻轻打开门闯入,里面挂了很多丝绸、软缎、羊绒、棉绣线、麻线、真丝线、毛线等,这是一个针绣室,没有什么异样的物件,其中有个制作非常考究的楠木盒子,里面装着一些奇怪的针和纽扣,盒子堂皇精致,他见了非常喜爱,但为了避免行踪暴露,他没有将它带走。

    他明白:俗话说“盗亦有道”,他也只偷要偷的物件。

    在谢府“三落”,他也没有发现他想要的,他从天井跃上屋顶,离开了主楼,这时,他发现了紧靠主楼的一栋二层小楼,这是很特别的一座建筑物,其他地方很少见,他想:“我要寻找的物件没准就藏在这小楼里,待我想办法进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他绕着小楼观察了一番,见二楼有阳台,正想跃上阳台,忽然间,从后面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,跃出了一个人影,跃腾了几下,就到了他眼前,一句话不问,举起刀,漂浮不定地砍向他的右肩,他右臂一动,白银剑已将刀隔开,他见对方的刀漂闪而来,本以为力度不会大,想不到刀剑一接触,他虎口还是微微一震。

    对方见他出剑、挡刀、隔开,一气呵成,出手极快,心里一颤,知道武功远高于自己。

    忽然,对方顺势将刀飘向他左肩,凌厉劈下,这一劈既狠又快,他持剑一转,如银龙出海,将对方的刀震开,对方的刀划了个半圆,转而砍向他的左腿,奇险异常,他剑光一闪,封住对方刀路,其实,对方并没有真砍下,这是一虚招。

    对方又将刀飘向他右腿,他举剑向右下方一划,如银蛇入潭,挡住了对方的刀,这时,对方后退了一步,似是被他的剑震退,但突然举刀如蛇一般左右飘动地刺向他胸口,刀虽飘着,但怪异凶险,他一个侧身,将对方刺进来刀砍开。

    这一回合,对方是以刀为剑,凌厉无比,而他则是以剑为刀,威猛异常。这也让他看出,对方的刀法是江湖上传闻的“五行形意刀”,进攻时漂浮不定,柔中带刚,防守时方圆互补,稳准严密。

    对方的刀被突然隔开,心里一怔,他乘机快速举剑,直刺对方喉咙,这一刺使对方惊愕万分,狼狈地横刀一挡,他则如飞影一般,奇速地闪到对方身后,用剑柄朝对方膊颈上一戳,使对方昏迷倒地。

    原来,与他对打的这位刀客是谢家的护卫朱峰,他在家里七位兄弟中年纪最小,后来出外谋生,学得武艺,到谢府当护卫,谢府的人都称他为“朱七”。

    近期,朱七负责夜里护卫谢嘉瑶小姐的小楼,在谢府,一般主楼不设护卫,因为谢敬熙老爷对主楼的安全似乎胸有成竹,而对谢小姐的“碧玉楼”,则是要重点护卫,这是谢家老太太生前所反复要求的,她下令,有侵犯小楼者,可出手追杀,因而,朱七见有人想跃上小楼阳台,便执刀冲来,不问一声,举刀便砍。

    黑影见朱七倒地,他知此次谢府探秘已被发现,已经惊动了谢府主楼的人,他便向后花园奔去,想从花园后面翻墙出去,到了花园的一个桥上,突然,眼前站立着一位身体壮实、体态匀称的中年男子。

    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,最新、最快、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!阅读。

    正文 第二章 豪府秋瑟瑟 怪事频生(四)

    “何方神圣,私闯谢府,打昏护卫,这就想逃窜?你以为谢府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的地方吗?”壮汉说。

    他盯着眼前这位壮汉站立的姿势,并听了他说话的语调,他知道此人武功修养非同一般,比刚才那位使刀的汉子强多了,或许武功并不在自己之下。

    原来这位壮汉是谢府的护卫总统领,名叫高云天,是跟随谢敬熙多年的武士,他住在谢府主楼东边的护厝里,听后院有刀剑撞击声,他立刻起身,飞奔至后花园,见一个黑影往后面窜去,他便飞跃至桥上,挡住了去路。

    高云天问话,不速之客并不搭理,举剑直向他刺过来,其出剑之快,其身影之优雅敏捷,让高云天暗暗称赞。

    听到身前嗖嗖声响,剑光已至前面,高云天急忙双手一动,从腰间拔出两柄青纲锏,一上一下几乎同时出手,上锏隔开疾刺过来的剑,下锏照准对方胸下猛戳过去,一隔一戳,如猛狮飞腾,点极准,势极猛,对方侧身避开戳来的锏,顺势将剑划了一个圆圈,对准两锏之间的空挡处,再一次刺向他正胸,如此快速地两次刺向同一部位,这是使锏者最难防卫的。

    高云天心想,今天遇到高手了,他喊声“来得好!”,便以退为进,身子往后一闪,身体向下一沉,将两锏一架,以剪刀式奇招,叉开刺来的剑。

    对方也乘机后退一步,突然,剑招突变,一把剑忽上忽下,忽左忽右,高云天眼前只见一团滚动的闪光,疾而化作一颗流星射至胸前,高云天微微一怔,在同一瞬间,他将双锏舞成一个白光球体,如金龙吐珠,剑锏撞击,火光四溅,双方手里都感到微微一震。

    高云天说:“好剑法,莫非这是江湖上传闻的‘东海游龙剑’?”

    不速之客忍不住终于开口了:“算你还有些见识!”

    高云天曾听说,南宋时,宋高宗赵构曾逃难海上,一位护驾的将军在海边听渔民讲了东海龙王的神话故事,于是,心有所悟,便创立了“东海游龙剑”,据说,其剑术灵活多变,神秘莫测,集柔促刚,奇妙精锐,想不到在此遇上了。

    那么,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何方神圣呢?

    其实,这位夜闯谢府的“黑影”,来自于南京城附近的紫荆山,占据此山的武林门派称为“荆山派”,该派的掌门人叫方,他手下有六大弟子,六人都称他为义父,这些人刚进山入派时,方都喊他们“小鬼”,是疼爱他们的一种称呼,后来索性为他们取了新名,中间的字是排行,第三字都含有“鬼”字,六人分别叫:方一魁、方迩瑰、方山傀,方世魏,方舞魑,方遛魅。而潜入谢府的这位就是老二方迩瑰,在六大弟子中,方对这位老二是最为满意的,他处事得体,胆大心细,文武皆通,剑术精湛,颇有谋略,而且,长得文雅帅气,兄弟们都称他为“二郎神”,方掌门对这称呼也很满意,他很得意地说:“哈哈!他是二郎神,老子就是玉皇大帝了,好!好!”

    方迩瑰以“游龙出水”一招击向高云天,被其舞动的双锏挡住了,他领略到了高云天锏术的厉害,心想:“好厉害的锏法,看来眼前这位是不好惹的,在人家地盘,我不能久留,万一被缠住了,一旦来了帮手,情况就不妙了,得尽快脱身。”

    主意已定,他举起剑,使出一招“游龙戏珠”,摆出一副拼命的姿态,往对方直扑过去,手中的剑奇快无比,接连六剑刺向对方的不同的要害部位,高云天见他这般拼命姿态,以为他要以命相搏,稍一迟疑,六道剑光已将他围住,他急忙后退,匆忙舞动双锏遮挡,这时,方迩瑰如饿虎扑食一般,极快地刺出第七剑,看那气势,是直冲他的左眼而来,他急忙再后退一步,来个“黑熊举掌”,准备以双锏挡住刺来的剑,想不到,对方这一招是虚招,剑至中途,忽又折回,人则如剑光一般,一闪便出了高墙,只留下了一句话:“壮士锏法奇俊,来日定当继续讨教!”

    见对方闪出墙外,高云天突然冒出一个念头,对手是否会用声东击西之策?他赶忙沿花园的围墙各处巡视,见四处依然平静,才往“碧玉楼”方向走去,到小楼旁,朱七已不见,他正惊愕着,管家谢易之从主楼后门走出,说:“朱七已被救回护厝,伤不重,人已醒了。”

    高云天另外安排了护卫巡防谢府,就和管家一道回护厝歇息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辰时,高云天、谢易之都到了谢府“一落”的议事室,谢敬熙已在那里,还有一位老者,高云天认出,他是谢府经常请的郎中林he轩。

    见林he轩在场,高云天和谢易之,都露出疑惑神情,因为他们虽知林he轩与谢敬熙的关系非同一般,但在平时,他从来不会出席谢家的议事会的。

    谢敬熙觉察到他们的疑惑表情,便解释说:“这位是林he轩老先生,你们都认识的,他是我的挚友,今天请他来,是为了一起商量一下如何应对谢府近期发生的事,都是自己人,大家畅所欲言!”

    高云天觉得他必须自我检讨,他说:“在下向老爷谢罪!护府出现重大失误,朱七被打伤,责任全在鄙人身上,请老爷责罚!”说着,站立低头双手抱拳作揖,不敢抬头。

    谢敬熙安慰说:“此事不能怪你,其实那人潜入谢府,我已知晓,他在主楼里到处游探,还潜入我书房和我太太的针绣室,四处察看,但并没有动什么物件,而且,对朱七也是手下留情,从他的行踪看,是在探察他想要的,不过,虽是窃贼行径,他还算有君子风度,没有毁物件,没有伤人命!”

    高云天想:“老爷果真了得,原来他对潜入者行踪已了然于胸,难怪他吩咐主楼不必设护卫!”

    管家谢易之说:“之前柳笛失踪,是谢府长期安定而未曾防备,此次窃贼潜入,游察四处,是颇为张狂的,看来,皆是来者不善,都有不可告人的的目,恐怕以后仍有不速之客会来,谢府应当更谨慎设防!而且,几天前沈公公的突然来访,也是颇为奇怪的,看来,问题不并不简单!”

    谢敬熙深思片刻,说:“天要下雨,也无可奈何,别人来不来不是我等考虑之事,谢府一直以仁德行事,我谢敬熙公务之余,读诗书,赏书画,玩古乐,从不惹是生非,只盼犬子文德能读书有成,博得功名,也就心满意足了。今谢府风云乍起,或许是江湖上忽有风声,传闻我谢家有宝物传世,而江湖有野心之辈,皆争着来探察了,谢家祖上,有过贤相名将,屡建卓越功勋,曾经腾达辉煌,而我辈业绩平平,江湖一有传闻,自然有人会来探个究竟,然我谢氏世代忠义,如先祖传下宝物,岂能让恶人掠去!”

    老郎中林he轩拈着胡须说:“谢大人忠孝仁德,在下等自是敬佩至极,然管家说得是,谢府接连出怪事,此事非同小可,谢府当有应对之举!”

    高云天说:“在下将增加护卫人手,主楼和后花园,多布置几处暗哨,深夜,在下亲自巡视!”

    “增强巡视是非常必要,但并非关键之举,必须有更周全措施,再说,也不能闹得谢府风声he唳,草木皆兵,堂堂按察使府,搞得杯弓蛇影,必会惹人取笑。眼下之计,是应外松内紧,增添护卫,但要隐蔽。”谢敬熙严肃地说。

    “谢大人说的很有道理,外松内紧非常重要!”林he轩赞同说。

    谢敬熙继续说:“管家可交代下去,近期全府上下,要谨慎行事,更不能在外惹出是非,我也会留心府上各处,细心处事,林老先生平时一人独处,索性般过来,‘三落’有客房,先生住进来,也可多关照犬子,督促他在府内多读些经书诗文,少到外处去闲逛。”

    “小的定按老爷的吩咐去办!”管家说。

    林he轩说:“请大人放心,老朽今日即住进府里,请管家辛苦安排一下,老朽这里先谢过!”

    “能有机会为老先生忙,是小的的福气,一定让先生满意!”管家说。

    高云天平常只把林he轩视为郎中,没有过多去注意,谢老爷这一安排,让高云天意识到:“这位老者非是等闲之辈,定是位平素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武功高手,谢老爷让他保护谢公子。”

    “林老前辈进谢府,可是件大好事,晚辈等也能有机会向先生请教学习!”高云天说。

    “不敢当,高大侠为人堂正爽朗,气度恢弘,侠肝义胆,老朽甚为敬佩!我等自当合力为谢大人效力,行善抗恶,为好人造福!”林he轩答话的口气非同一般。

    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,最新、最快、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!阅读。

    正文 第二章 豪府秋瑟瑟 怪事频生(五)

    谢敬熙听了,微微一笑,说:“感谢诸位的信任和支持!眼下谢府遇到难处,还仰仗诸位同心协力,以化解危难。适才谈及‘内紧’之事,还需有‘外松’之举,才比较完善。现在有几项事需办!”

    高云天和谢易之同声说:“听老爷吩咐!”

    谢敬熙说:“第一项,以答谢名义宴请同僚,家母仙逝,同僚甚为关心,三年守孝,自是不能会宾客,今三年已过,当答谢同僚。此举既能表示谢意,亦能在泉州府官场传出信号,谢府一切如常,依然是风光如初;此外,与泉州府官员搞好和睦关系,也能向江湖传出消息,我谢敬熙虽未能如先辈建立卓越功勋,然如今的谢府,依然在官场有些许的威望,想挑战谢府,还是需有些顾忌的。虽说江湖的事必须以江湖方式解决,不能以官方的力量来对抗,但谢府在官场多一些关系,自有其影响力,如果来自官方的人想对谢府施压,也得有所掂量。与此同时,我还会给京都的挚友和朝中的好友去信,共商对策。”

    林老先生说:“此策甚妙,一举多得,定能有显著效果;可是,能否也邀请些社会贤达,来为谢府壮威?”

    “此即是我要说的第二项,我计划于近日到清源书院去看看,借机邀请社会贤达至书院。”谢敬熙继续道:“清源书院是谢府捐资兴建的,我去书院既是客人,也是主人,对于山长和老师来说,我是贵宾;对于被邀请来的社会贤达,我也算是主人,因而,在书院与贤达们相会,其意义更大!再说,在谢府会同僚,不能请太多人,否则受邀官员会感到地位被降低,那样就达不到宴会预想的效果。”

    在场三位都赞赏谢敬熙虑事周全,处事稳妥,表示按谢老爷吩咐去办。

    高云天安排谢府护院的事去了。

    谢易之吩咐下去,为林老先生安排好卧房,之后就忙着为谢老爷答谢宴会的事了。

    申时时分,林he轩背着药箱,谢府跟去的人为他带了一些用品,一起回到谢府。

    走进谢府“二落”,当他进了管家为他安排好的卧房时,只见里面有一位穿戴素雅的年轻书生,正坐在里面的楠木靠背椅上等着他。

    “师父回来了,学生这边有礼了!”原来,谢文德听父亲的吩咐,早已在此等候了。

    林he轩仔细看了看,眼前的这位谢公子,修长身材,略有些瘦,但不显虚弱,高贵淡雅的气质,柔美中显露出帅气;一袭白衣下,肌肤白净细腻,乌?br />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