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地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明朝的那些事儿 >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1部分阅读

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1部分阅读

    ,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。从七月到十二月,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,但这段

    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,只有到第二年(1425)年,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。

    在这段时间内,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,用通俗的话说,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,一般在这段时间内,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,对父亲们留下

    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,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,改天换地的,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。

    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,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,在这段时间内,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。

    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,是大逆不道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在我看来,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,干得大快人心!

    十一月的一天,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,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,一律赦免为老百姓,并发给土地,让他们安居乐

    业。

    靖难之时,朱棣杀人无数,罚奴无数,齐泰、黄子澄、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j臣,此事已是板上钉钉,断无更改之理。

    然而此时,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,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。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。

    朱高炽接着问大臣: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?

    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,答道:齐泰有一个儿子,当年只有六岁,所以免死,被罚戍边。黄子澄没有后代(后得知,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

    脱,后被赦免)。

    朱高炽沉吟许久,说道:赦免齐泰的儿子,把他接回来吧。

    他接着问:方孝孺可有后代?

    [383]

    大臣们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方孝孺?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?

    十族都灭了,还去那里找后代?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!

    可皇帝已经下令了,就快去查吧

    这一查还查出来了,虽然没有后代,但确实有个亲戚。

    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,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(方孝孺的堂兄),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,至此终于回家了。

    比起这些宽仁行为,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。

    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: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,都被杀掉了,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,都是忠臣啊!

    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,鸦雀无声。

    忠臣?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j党么?到您这里就给改了?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?

    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,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。

    在立足未稳之时,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,不畏人言,不怕反对,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。

    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。

    朱高炽,你确实有种!

    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,只做了一年皇帝,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,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,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,也无

   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。

    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,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,欣欣向荣,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——好人不长命,洪熙元年(1425)五月,

    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,不久之后就去世了。

    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,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。

    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。

    谋杀的疑团

    皇帝的位置又空了,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,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。

    朱高炽病重,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,但除此之外,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,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。

    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,却屡败屡战,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,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,搞破坏,朱高炽十分仁厚,并未因

    此处罚他,只是警告而已。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,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,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。

    吸取上次的教训,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,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,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,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。

    [384]

    他的计划是这样的,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,出兵攻打没有把握,几乎等于自杀,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

    朱瞻基开刀。

    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,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,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,一举将其击灭,然后趁乱登上皇位。

    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,何来信心?来自作案时间。

    之前说过,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,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(根据惯例,太子守南京),只要死讯传出,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,所需时日很长,

    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。

    乐安离京城很近,南京离京城很远,朱高炽一死,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,等你听到风声,赶来京城的时候,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

    着你了!

    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,朱瞻基,你就认命吧!

    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,但不幸的是,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,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,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。

    洪熙元年(1425)五月,朱高炽逝世,朱高煦得到消息,十分高兴,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,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。

    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,他做好准备,可是左等右等,朱瞻基就是不来,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,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

    ——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,继位为皇帝。

    怪哉,真是怪哉!

    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,或是他能预知未来,未卜先知?

    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,也是后人的疑问。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,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,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,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,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

    备好,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:

    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。

    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,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,睡个几天几夜,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。当年没有电话

    电报,也没有飞机,你就是想破脑袋,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。

    其实方法是有的,也是唯一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如果这一说法属实,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:

    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,却创造了未来。

    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。

    [385]

    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,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,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,实际上,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,到

    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,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,加之身体有病,最终病死,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,谋杀了他,

    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(如登基礼仪已备)表明,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。

    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,单说后一种,事实上,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,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,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

    造反的行为来看,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。这么好的机会,他应该不会错过。

    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,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,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,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,提前出发,更有可能是朱

    高没有准备好,错失机会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问题,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,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。

    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,却总也找不出答案。

    纵欲而死也好,被谋杀也好,反正不是自然死亡(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)。

    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:

    朱高炽死了,朱瞻基继位。

    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当然了,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阴谋家朱高煦,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阴谋,却一事无成,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,从父亲到兄弟,再到兄弟

    的儿子,就是没有自己的份,说实话,搞阴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,实在可悲,可怜。

    如果要评最成功的阴谋家,姚广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,而朱高煦注定会名落孙山。

    但如果要评最可怜搞笑的阴谋家,朱高煦必能当仁不让,名列前茅。

    真是悲哀,悲哀的阴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,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,在他的心中,已经立下心愿:

    下定决心,排除万难,一定造一把反!

    [386]

    朱瞻基是个好皇帝,不是小好,是大好。

    他勤于政事,恢复生产(不要怪我说废话,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),关心民间疾苦,他经常去民间私访,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

    式,他微服出访,不讲排场,不向地方摊派,不给地方增加负担,每次只带侍卫出行。

    有一次,他去给父亲上坟(遏陵),回来时路过昌平(今北京昌平区),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,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

    然十分喜欢,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,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,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,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

    绝对想不到的答案。

    农民回答他:我们春天耕种,夏天耕耘,秋天才能收稻子,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,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。连田租也交不起,要养活老婆

    孩子,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。

    朱瞻基叹了口气,他这才明白,这些人这么拼命的干,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,只是要活下去而已。

    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,他只好打圆场地说:“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。”

    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,他说:“冬天的时候,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,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的腰,感触良多,吩咐侍卫准备回宫。

    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,他也绝对想不到,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。

    朱瞻基回到了皇宫,连夜写了一篇文章,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,发给各位大臣,他动情地说道:“百姓如此辛苦,才能谋生,我们怎能

    不爱惜民力啊。”

    当然了,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,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,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,朱瞻基是个明白人

    ,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。

    事实上,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,谁敢不服他就打谁,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,主动去找别人麻烦,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,

    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,大军出征要粮食,要民工,要很多的钱。朱棣自己既不种地,也不赚钱,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,官吏大人们

    自然也不会去种地,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。

    [387]

    所以到了永乐后期,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,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,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,但他很明白,现在已到

    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“三杨”这样的助手,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,朱瞻基跃跃欲试,要大干一场。

    可是在大干之前,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。

    终于造反了!

    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。

    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,干什么不好,偏偏要去干阴谋家,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,但对素质要求极高,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

    己的光荣榜样,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。

    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、阴谋家,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。

    朱高煦的素质不行,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,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,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,作为一位阴谋

    家,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,也实在混得太差。

    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,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,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,阴谋家这一职业,最大的特点就

    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,相比之下,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,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。

    二十多年一事无成,造反造得人尽皆知,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,也侮辱了他的智商。

    不想再等,也不想再忍了,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么!造反了!

    朱高煦虽然激动,但并没有丧失理智,他在造反之前,派出了亲信枚青,去京城找一个人,他相信,凭着多年的交情,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

    的这边,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,大事必成!

    宣德元年(1426)七月,枚青潜入京城,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——张辅。

    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,共叙友谊之后,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,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,是个直爽人,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

    来得及给枚青安排,就把他捆起来,连夜送给了朱瞻基。

    朋友?交情?呸!时务!

    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,却并不想动手,他希望和平解决。

    为达到这个目的,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,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。

    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。

    [388]

    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,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,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,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,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。

    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:

    “靖难时候,没有我出力,哪有今天,结果太宗(朱棣)听信谗言,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,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,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

    制我,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!”

    接着,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,明目张胆地说:“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!回去告诉你的主子(归报尔主),把那些煽动他的

    j臣们抓来送给我,再和他接着谈(徐议我所欲)。

    看看这些用词,所谓“归报尔主”、“徐议我所欲”,给他三分颜色,他却想开染坊!真是无耻之极!

    从古至今,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明明自己搞阴谋,却总喜欢诬赖别人,给他留面子,却是给脸不要脸。

    对付这种无赖,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,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
    其实你很脆弱

    到了这个地步,不打也得打了,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,商讨如何平叛,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,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

    ,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。

    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,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,如果皇帝亲征,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。

    张辅不服气,与杨荣争论了起来,双方争执不下,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
    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,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,却不能保证胜利,自己亲征虽有气势,但危险太大,无法保证安全。

    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,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,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:

    “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?”

    李景隆?对,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。

    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,结果一败涂地,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,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,亲征!

    谁说李景隆是饭桶、废物?从这件事情上看,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,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,功德无量啊!

    宣德元年(1426)八月十日,朱瞻基亲征乐安,大军行动迅速,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。

    朱高煦固然是无赖,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,靠耍赖是不行的,还是需要点本事的。

    [389]

    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,并不放在眼里,没有想到,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,一下子慌了手脚,组织士兵们抵抗,却少有听命者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。

    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,在征途之中,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:“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?”

    有大臣回答:“乐安太小,他可能会进攻济南,以抗拒大军。”

    也有大臣说:“他曾在南京多年,必然会带兵南下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,说道:“你们说得都不对,济南虽然很近,却不容易攻,而且大军行军迅速,他也来不及攻击,南京更不可能,他的那

    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,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?”

    “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”

    事实确实如此,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,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,而是他别无去处。

    大军到达之后,并未强攻,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,虽然没有动真格的,气势却十分吓人,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,这样一来

    更是失魂落魄,纷纷逃亡。

    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,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,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,协从不问的原则,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

    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,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,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,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,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

    猪头。

    朱高煦狼狈不堪,只好派人出诚送信,表示愿意出城投降,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,就前来自首。

    朱高煦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    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,投降朱瞻基,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,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:

    “宁可战死,决不做俘虏!”(宁一战死,毋为人所擒)

    朱高煦目瞪口呆,自己都准备投降了,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。他顿时精神大振,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!

    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,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。

    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,偷偷溜出城池,去向朱瞻基投降,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:

    “我罪该万死,全由皇上发落!”(臣罪万万死,惟陛下命)

    这场闹剧就此收场。

    [390]

    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,阴谋家做不成,造反也失败,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,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“归报尔主”、“徐议我所欲”。

    一个月后,就成了“臣罪万万死,惟陛下命。”

    不做好人,连坏人也做不成,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朱高煦,你的名字是弱者。

    在这场滑稽戏里,朱高煦扮演了丑角,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。

    朱高煦出来投降后,按照规矩,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,通俗点说就是骂人,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。

    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,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,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,骂出了精彩。

    这位御史领命之后,踏步上前,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,无丝毫惧色,开始数落其罪状,骂声宏亮,条理清晰,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,

    众人为之侧目。(正词崭崭,声色震厉)

    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,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,他被骂得抬不起头,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。(伏地战栗)

    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,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,回去之后,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。(注意,不是巡抚)

    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,也不算什么高升,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,然后加以重用。

    在历史中,j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,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(比如和绅),但事实证明,这一次,朱

    瞻基并没看错,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
    在二十年后,他将挺身而出,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,并成就伟大的事业,千古流芳。

    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。

    闹剧的终结

    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,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,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,为我们上演“朱高煦造反”这部喜剧

    的续集。

    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,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,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,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,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

    义尽,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。

    有一天,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,便去看望他,两人没说几句话,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,把朱瞻基钩倒在地。

    第三百九十一至第四百章

    [391]

    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,都百思不得其解,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,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。

    既然脚能钩到,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,你上去撞也好,咬也好,掐也好,踢也好,都能起到点作用,这么多方法你不用,偏偏就是钩他一下,

    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,实在让人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闹剧还没有完,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,老实人也发怒了,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,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。可后来

    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。

    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,转而练起了举重,他力气很大,居然把缸顶了起来,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,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。

    呆着就呆着吧,你干嘛非要动呢?

    这一动,就把命动没了。

    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,他再也无法忍耐了,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,然后找来很多煤炭,压在缸上,把煤点燃烧红,处死了朱高煦。

    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,不过名字要改成“叫花猪(朱)”。

    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,他的一生,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,再到举重运动员,无不是一步一个坑,极其失败,但我们实在

    要感谢他,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。

    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,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,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。但在历史之中,人

    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。

    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,史料记载是否真实,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,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。

    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,只有十年,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,也只有十一年,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,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

    堪与“文景之治”相比的“仁宣之治”。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。

    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,盛世何来?来自休养生息,清静养民。

    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,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,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,要挣钱,要过好日子,只要官府不要天天

    加收田赋,征收徭役,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,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。

    [392]

    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,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,但他很清楚,老百姓也是普通人,也要过日子,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

    间。

    在他执政的十年里,每天勤勤恳恳,工作加班,听取大臣们的意见,处理各种朝政,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,能不动兵尽量不动,所

    以在他的统治时期,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。

    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,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,却是功德无量。

    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,四处都有他的身影,不知疲倦的奔跑,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,即使出现违规行为,也能够及时

    制止,并及时退出,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。

    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。

    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,增加他们的负担,为其当为之事,治民若水,因势利导,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。

    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,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,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。

    朱瞻基的痛苦

    朱瞻基是明君,是好皇帝,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。

    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?

    是的,确实存在这样的人。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,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。

    这些大臣们绝非看上去那么听话,在他们谦恭的姿态后面,是一个拥有可怕力量的庞然大物。

    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,并确定了文官制度。历经几百年,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,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。那些凭借着科举考

    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、同门、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——文官集团。

    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公认的老实人,好皇帝,但就是这位好皇帝,却被一个叫李时勉的大臣狠狠地骂了一顿,朱高炽品行很好,怎么会骂他,

    这又是从何说起呢?

    原来朱高炽先生做了这样几件事,他登基之后,要换侍女,新君登基,这个要求似乎也不过分,此外他还整修了宫殿(规模并不大),最后由

    于身体不适,他曾有几天没有上朝见群臣。

    [393]

    这些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,可是李时勉却写了一封很长的信,数落了皇帝一通,全文逻辑性极强,骂人不吐脏字,水平很高,摘抄如下:

    所谓整修宫殿——“所谓节民力者此也”

    所谓选侍女——“所谓谨嗜欲者此也”(这句比较狠)

    所谓有几天不上朝——“所谓勤政事者此也”(你李时勉就没有休息过?)

    还没有完,最狠的话后面,总结发言——“所谓务正学者此也”

    以上,翻译成通俗语言可以理解为穷奢极欲,好色之徒,消极怠工,不务正业。

    大胖子朱高炽虽然脾气好,但还是忍不住,把李时勉打了一顿,他的愤怒也是有道理的,勤勤恳恳干工作,虽然有这些小问题,却被戴上了这

    么大的帽子,实在让人难堪,毕竟当年还是封建社会,可这位李时勉却着实有点现代民主意识,把皇帝不当干部,就这么开口训斥,也怪不得

    朱胖子生气。

    朱胖子气得生了病,可这位李时勉虽然挨了顿打,但还是活了下来,到了朱瞻基继位,竟然又把这位骂过自己父亲的人放了出来,还表扬了他。

    坦言之,李时勉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改正的,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,这些行为实在不足以被扣上这么大的帽子。事实上,在这些

    所谓的直言进谏的背后,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。

    李时勉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,他代表着一群人,这群人就是文官集团。

    文官集团特点如下:

    一、饱读诗书,特别是理学,整日研习所谓圣贤之道。

    二、坚持宽于律己,严于待人的原则,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。(一部分)

    三、擅长骂人,掐架,帮派斗争。

    座右铭:打死不要紧,青史留名在。

    要说明的是,这不过是文官集团的一般特征,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团的积极意义,实际上,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优秀文官是严于律己的。

    明宣宗辛辛苦苦干活,也不好色,没有什么其他娱乐,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指责的,可善于研究问题的文官们还是找到了漏洞。

    这位明宣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活动,却有一个小爱好——闲暇之余斗蛐蛐。虽然这不算是健康的文体活动,倒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。皇帝也

    有自己消闲方式,你总不能让他每天做一套广播体操当娱乐吧。

    但就连这点小小的爱好,也被文官们批判了很多次,后来不知是谁缺德,竟然给这位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个外号“蛐蛐皇

    帝”。

    确实过分了!

    [394]

    这些人的行为可以用矫枉过正来形容,无论谁当皇帝,恐怕都受不了,你想打他,那还是成全了他,当年因正义直言被打,可是一件光荣的事。

    如那位李时勉就是一个例子,被打之后不但毫无悔意,还洋洋自得,深以被打为荣。

    而在明宣宗时代,文官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,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,出现了所谓“票拟”。

    票拟,也称条旨,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,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,送给皇帝御览。

    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,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,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,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,于是他便安排

    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,并提出处理意见,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。

    可能有人会问,这样的话,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,他不就被架空了吗?

    这个请大家放心,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,都不是白痴,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,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,专门用来压制

    内阁的权力。

    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。

    不要忘记,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,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,大臣只能提出意见,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,送给皇帝大人审阅,如果皇帝

    大人不同意,你就是下笔千文,上万言书,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。

    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,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,让他们努力干活,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,翻身做人的可能性。所有经过票拟

    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,才可以实施。

    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,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“批红”。

    至此,到明宣宗时,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“票拟”和“批红”两大部分,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,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,他苦心经营的政

    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。

    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,“票拟”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,而“批红”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,在不久之后,这一权

    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。

    这些人就是太监。

    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,也不好酒色,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,没有什么劣迹,但有一件事情例外。

    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,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
    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,灭绝人性的事呢?

    [395]

    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,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——教太监读书。

    宣德元年(1426),明宣宗突然下令,设置“内书堂”,教导宦官们读书,大家应该知道,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,去坐太监的都是

    不得已而为止,混口饭吃而已,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,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,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们扫盲。

    可他不会想到,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,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。

    要知道,当一个坏人并不难,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。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,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,最多只能马蚤扰

    马蚤扰自己家的邻居老百姓,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,危害四方。

    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,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。

    很多人认为,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,但其本意不过是要?br />